乾陵(資料圖片)
前不久,在西安舉行的“紀念武則天入
葬乾陵1300周年學術座談會”上,有關人員透露,國家文物局、陜西省文物局、乾陵博物館等部門已經著手工作,以改善乾陵的環境,修復乾陵的文物,準備大規模考古勘探乾陵陵域的文物遺跡。一時間,持續了半個世紀的關于陜西乾陵能否開掘的爭論又起,備受矚目。
爭論
歷時半世紀,發掘計劃屢次擱淺
在中國歷代帝陵中,乾陵是最特殊的一個。它位于陜西省西安市西85公里的乾縣梁山上,是唯一埋葬著不同國號的兩個皇帝——唐高宗與武則天的陵墓。同時,也是國內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帝王陵墓。
40多年前,陜西省文化部門向中央有關部門遞交了《乾陵發掘計劃》,當時的總理周恩來在計劃書上寫道:“我們不能把好事做完,此可以留作后人來完成。”1973年,郭沫若再次提議挖掘乾陵,周恩來表示:“十年之內不開帝王陵。”郭沫若寫下了“待到幽宮重啟日,延期翻案續新篇”的詩句。此后,每隔幾年就有人提出開掘乾陵的計劃,都未被采納。
2000年4月,陜西省政府向中央有關部門呈報了一份報告,認為“搶救性發掘是保護乾陵文物的最有效手段”,主要原因是乾陵的山體屬喀斯特地形,地表流水容易滲入,引起墓室內環境惡化,如遇地震后果不堪設想。當時,有人提出,我國發掘乾陵的技術已經沒有問題。但專家們經過考察和論證,逐條反駁了報告,發掘計劃再次擱淺。
正方
條件已成熟,挖掘有利于保護
如今,陜西乾陵該不該發掘再次引起紛爭。在挖掘上態度最堅決、影響也最大的是陜西省考古研究所名譽所長、唐帝王陵研究室主任石興邦。他認為,考古勘查證明乾陵有幸成為一座至今未被盜過的帝王墓,墓葬里的尸骨,各種金銀器、陶器、木器、絲織品都極具考古價值。而且,40多年來,考古界在對南唐二陵、明定陵、法門寺地宮、秦公大墓的發掘中,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專業水平和現代的科技水平完全能夠勝任對乾陵的發掘工作。
另外,石興邦擔心埋在乾陵內的大批文物正在逐漸變壞。埋在地下的字畫、絲綢等古物受地質氣候等因素的影響都有逐漸毀壞的可能。石興邦說:“我們在發掘西安法門寺地宮的時候就發現,雖然有部分絲綢完好無損,但也有部分絲綢被毀壞,更有一些絲綢已全部被毀。如果不及時對它們進行保護性處理,部分毀壞的絲綢可能就全部毀掉了。”
支持開掘的專家們推測,若打開,乾陵將可能成為世界上最大、最具觀賞性的博物館。據勘查,乾陵墓室在前后通道的兩側,各有4間石洞,洞里裝滿了盛唐時的寶貝。
反方
技術不過關,留在地下更穩妥
與石興邦的觀點相反,更多的專家則主張將乾陵“留給子孫后代”,主要原因是他們認為當前的技術水平還不足以對挖掘現場及出土文物進行妥善保護。一個有普遍性的例證是,從歷次的考古發掘來看,近50%的考古信息會丟失,特別是體現在對絲綢、書畫等文物的保護上,常常是陵墓一打開,那些鮮艷異常的絲綢就在瞬間被氧化變成灰燼。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劉慶柱反對的態度十分鮮明。他說,關于乾陵的挖掘,陜西省考古研究所、陜西省文物局、陜西省政府向國務院提出過數次申請。國務院為此還專門組織過專家研討,劉慶柱本人就參與過研討。針對地震、黃土土質、氣候對乾陵的影響,當時與會的考古專家對支持乾陵發掘的觀點逐條進行了駁斥。
北京大學考古學系教授宿白也主張對祖先留下的東西要慎重。他稱,世界考古界的普遍觀點是,在科學技術條件還有局限的情況下,不發掘要比發掘好,因為相對而言,地下1000多年的微環境還是穩定的。(
記者 王樂文 )
乾陵小記
乾陵為中國第一女帝武則天和她丈夫唐高宗李治的合葬墓,它位于西安市乾縣梁山連綿逶迤的三座聯袂的山巒間。乾陵的三座山巒,遠遠望去,宛如一個仰面而臥的婦人形體,前面兩山像豐滿挺立的乳峰,后面一山極似一位眉目清秀、長發委地的美人的頭和頸。造物主在天地間有如此杰作真令人嘆為觀止,武則天選擇其為陵寢之地亦令人拍案叫絕。人們循兩乳間一百零八級花崗石臺階拾級而上,徜徉于陵前寬闊的黃土大道上,猶如置身于這位面向青天袒胸露乳的美人的懷抱中。
責任編輯:屠筱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