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馬山地理位置示意圖盧澤濤制圖 |

|
即墨馬山的木化石
|
上游古樹木形成的珍貴木化石直到1992年才被村民趙昌曉發現
據專家考證,馬山地區在億萬年前曾是一條河,而上游分布著一些古樹林。多年來,即墨馬山上的木化石吸引了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前來研究,但木化石最初是怎么發現的卻很少有人知道。
上游古樹變成化石
馬山位于即墨市通濟街道辦事處、北安街道辦事處和大信鎮的交界處,周圍有16個自然村莊。在馬山方圓幾十里的村莊里,不管是天怎么旱,這里從不缺水。專家研究發現,馬山腳下的水源不但十分豐富,水中所含的礦物質也比別的地方多。這里還有豐富的木化石資源。
據研究,早在一億三千年前的中生代,馬山地區曾是條大河流,其上游生長著大量的古樹,而后這些古樹倒地后順流而下被擱淺,隨著地殼的不斷變化,在高溫、高壓、缺氧的特定條件下,形成了今天的木化石。
村民采藥偶然發現
在馬山木化石保護區,管理人員告訴記者,最早發現木化石的是一名當地的農民。
1992年的一天,身患慢性糖尿病的即墨市大信鎮趙家疃村村民趙昌曉到馬山上采藥,他在半山腰采藥時突然看到一塊形狀十分奇怪的石頭,表面上有許多像樹年輪的圓圈。趙昌曉清理后感覺這塊石頭極像一棵倒下的樹木。
第二天,趙昌曉立即將這一發現向當地文物部門作了匯報,后來經專家確認,這是一株罕見的木化石。據測量,這棵木化石長達13米,年輪清晰可見,對研究古代氣候具有極高的科學研究價值。從此,趙昌曉就成了發現馬山木化石的“第一人”。當記者想到趙家疃采訪趙昌曉時,卻被告知趙昌曉早已經離開了人世。
因為馬山發現了珍貴的木化石,1994年被批準為國家自然保護區。從那以后,馬山每年都會迎來20多萬游客。有關專家稱,化石是地層的原始記錄,通過對化石的研究,可以恢復古生物的屬種,從而進一步判斷當時的地理、古氣候和古環境,因此木化石具有較高的科研價值,目前,在馬山已經發現的3株較為完整的木化石已經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馬山管理人員已加強了對木化石的保護力度。記者康曉歡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