鍋爐工現在這樣工作

昨天晚上11時30分,泰能熱電公司工
作人員在商城路一號于大爺家檢測室內溫度
今天凌晨0時整,家住商城路1號1單元101戶的于老先生再次帶上老花鏡,貼近室內溫度計認真瞅了瞅,“19攝氏度,達標了。”于老先生向已睡眼蒙眬的老伴輕輕匯報了一聲,然后關燈休息了。其實,在昨晚11時他第一次看溫度計時,室內溫度就已經達到了18℃2℃的標準。
而此時,在泰能集團熱電公司熱電廠,14名鍋爐工正在崗位上嚴陣以待,視線一刻不離電腦屏幕,為170萬平方米的供暖達標緊緊守衛。
做工作:依靠電腦
一說起鍋爐工,很多人腦海里馬上會浮現出這般形象:黑不溜秋、搭塊毛巾、拿把鐵锨,雙手粗糟、渾身煤灰。
今日零時記者來到位于鎮平路的泰能集團熱電公司熱電廠,在這里有一個寬敞的自動化電腦操作室,14名統一著裝的中年男子人手一臺電腦,正密切監視顯示屏上參數的變化。他們便是鍋爐工。
現在的鍋爐工早已擺脫了蓬頭垢面的形象,不但有了優雅的工作環境,而且本人也都在不斷地學習進修,擁有大中專學歷,在電腦控制自動化系統的幫助下,鍋爐工們足不出戶就可以燒好鍋爐。
“如今的鍋爐工可幸福著呢。”已有20年燒爐經驗的鍋爐工劉增濱告訴記者,他是看著鍋爐技術長大的,20年來,供暖鍋爐先后經歷了大爐鉤,按鈕操作機械化,和現在的電腦標準控制自動化。隨著技術進步,他們對供暖標準的控制已能夠即時精確到每一度。
盯溫度:目不轉睛
從鍋爐流出,高溫蒸氣最遠要跋涉七八公里才能注入用戶家里,而且鍋爐溫度每一攝氏度的變化都會給整個系統帶來連鎖反應,這就要求鍋爐工必須視線不能有所轉移。每天12小時的盯守讓鍋爐工們的眼睛變得對熒光非常敏感。“一天下來,看夠了熒光屏,以前特別喜歡看的電視劇如今也不愿看了。”鍋爐工鞠德泉用開玩笑的語氣告訴記者。
鍋爐內外分布著20個電子眼,它們可以直觀觀察鍋爐的運轉情況,并精確地計算出包括溫度、流量、氣壓等在內的參數變化。每一個數據都有可能在一秒鐘之內發生突變,并對整個系統造成嚴重影響,監控出現供熱異常后必須立即去解決。因此,每隔一個小時,鍋爐工們就要攀爬38米的鍋爐樓梯,對鍋爐的閥門、水位表等400多個零部件進行檢查。
燒鍋爐:學無止境
目前在泰能熱電廠有五臺鍋爐,其中兩臺容量是130噸,三臺是35噸。按規定,供熱入戶后,暖氣的的達標溫度是18攝氏度,上下波動不超過2攝氏度。這就要求鍋爐內的蒸汽要被控制在250攝氏度左右。做到這些對每一個鍋爐工來說都不是難事,但他們還有更高的追求。
許多鍋爐工剛參加工作時只有高中學歷,但幾年工作之后,他們通過自學獲得了大中專文憑和從業資格證書。“怎么做才能降低床壓,創造出更好的效益?如何保持鍋爐里的料層厚度,更充分地利用每一滴水,以此來提高效益?”和以前的嬉戲打鬧不同,如今討論技術已成為鍋爐工們的巡查夜曲。(記者 楊海濤 朱人杰 實習生 陳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