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國正在邁向新納稅時代。 年入12萬以上的國人,
成為舊體制向新制度轉軌的尷尬群體。 12萬就是高收入嗎? 報稅制度能否管住真正的富人? 更重要的是,納稅的錢都去了哪里?
年入12萬的報稅之惑
國家稅
務總局近日發布的《個人所得稅自行納稅申報辦法(試行)》明確:“個人年度所得在12萬元以上的納稅義務人,在年度終了后的3個月內,必須自行辦理納稅申報。”
這是我國首次對高收入者的自行納稅申報行為作出具體規定,也是政府對“為富不稅”、“為富不露”的行為,第一次用立法手段說“不”。但是規定一出,并未引起叫好聲一片,人們的疑惑依然多多。
疑惑之一
為什么是12萬?
就像去年年底對個稅起征點到底是1200還是1600的討論一樣,人們想知道,12萬報稅有什么依據?年入12萬是富人的標準嗎?為什么不是10萬或15萬?
中央財經大學稅務學院副院長楊志清告訴記者,12萬的標準是稅務部門經過長時間的調查、論證得出的結果,可以說,12萬就是稅務部門制定的一個高收入者的門檻。楊志清介紹,2005年中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0493元,根據一種普遍的經驗,所謂的高收入者,應該是人均收入的10倍。
國務院研究室宏觀經濟司副司長叢明也對媒體表示,全國個人所得稅座談會上,稅務專家初步擬定將年收入在6萬元以上的列入中等收入人群,稅務部門將高收入者的門檻定為12萬元是合理的。
可是,這仍不能解釋人們的質疑,12萬作為強制申報起點,是不是過于僵化?11.9萬需不需要報稅?而且,中國城鄉差距、東西部差距巨大,12萬代表的財富和購買力是不是也差距懸殊?另外,每個人的經濟負擔不一樣,單身青年和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支柱是不是適用同樣的標準?
一個事實是,很多國家向高收入群體實行自行納稅申報,是沒有統一的標準的。比如美國,常規個人所得稅的起征點隨納稅人申報狀態、家庭結構及個人情況的不同而不同,沒有統一標準。美國常規個人所得稅共有5種申報狀態,即單身申報、夫妻聯合申報、喪偶家庭申報、夫妻單獨申報及戶主申報。
對此,楊志清表示,制定年收入12萬的標準,也就是月收入1萬,也有易于計算的考慮。但更重要的是,人們對此次高收入群體自行申報納稅的意圖還存在誤解。
楊志清介紹,政府規定強制申報的目的主要是了解高收入群體的收入和納稅狀況、職業和地區構成,并為下一步個稅制度改革提供切實可行的依據。強制申報并不是要增加高收入群體的納稅負擔,“12萬只是申報的門檻,并不意味著12萬以上要交更多的稅。只要平時依法納稅,這個規定對納稅人沒什么影響。”楊志清說。
疑惑之二
怎么申報?如何執行?
據廣州方舟市場研究咨詢有限公司的調查顯示,56.0%的廣州市民認為,關于個稅申報的新規定,“其動機是好的,但是擔心執行的情況”。這反映了人們普遍存在的第二個質疑,申報規定可行嗎?
據了解,從2005年底起,我國推行個人所得稅全員全額管理制度,逐漸建立個人收入檔案制度,以個人身份證為核心的納稅登記賬號。個稅改革的目標是要從目前的分類征收、單位扣繳的模式發展到分類綜合征收,扣繳與申報結合的模式。簡單地說,以前有多種收入的個人是分類交稅的,比如工資部分單位代扣,而其他股票、房租、稿費收入可能就存在漏稅狀況,而以后完善了個人賬戶制度,每個人都有個“戶頭”,個人的各種所得都在稅務部門的監察范圍之內,這將有效改善對高收入群體的納稅監控。高收入群體的個人強制申報,也正是此次個稅改革的重要步驟之一。
對于申報規定的執行效果,楊志清也表示疑慮,“今年是申報規定第一年,盡管有不如實申報處以50%-500%的處罰措施,我估計執行仍有相當難度。”
楊志清擔心的并非是高收入群體的申報意愿,盡管中國富人向來為富不露。他擔心的是愿意申報者大多也缺乏這方面能力。“申報是很復雜的,需要建立家庭理財賬戶,各種收入、納稅情況應該保留賬單。可我們現在的很多中小企業都賬務管理混亂,又有幾個家庭有這樣的意識呢?”
申報者自己都搞不清楚到底有多少收入,稅務部門更缺乏有效的核查、監控手段。全員全額的個稅征管制度還在建立、推廣的過程中,目前稅務部門能監管的還主要是單位扣繳的稅收部分。但是楊志清表示,隨著個稅改革進程的加快,任何企事業單位向個人發放的每一塊錢都要向稅務部門申報,個人賬戶上每一筆收入稅務部門都追蹤得到,申報者不應該存有僥幸心理。
疑惑之三
我們交的稅用到哪里去了?
最后一個質疑,屬于納稅人的天賦權利,我們為什么要交稅,我們交的稅用到哪里去了?
孟德斯鳩早就說過:“國家的收入是每個公民所付出的自己財產的一部分,以確保他所有財產的安全或快樂地享用這些財產。”
國家設立個稅的目的是非常崇高的,就是希望以此調節個人收入、平衡社會財富,防止社會分化過大、讓社會失去平衡。這也是每一個納稅人所希望的。
可是要知道我們稅收的具體去向卻不是件易事,記者查了國家統計局的相關資料,我國2005年國家稅收合計為30866億元,占全部財政收入的97.6%,其中個人所得稅收入2094億元,占稅收總額的7%。2006年財政預算中中央用于“三農”的支出為3397億元,約占中央財政收入16000億元的25%,教育支出4546億元,占28%,社會保障支出增加到4181億元,占26%,公共衛生領域1193億元,占7%。人們關心這些錢在具體使用過程中的去向,具體的支出賬單,但這卻無從考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