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綠化委員會副主任、國家林業局局長賈治邦在最新一期《求是》雜志上撰文說,長期以來,一說到領導干部的政績,往往是以GDP論英雄。實現GDP增長固然是很重要的政績,但是少數地方的領導干部不惜以犧牲生態來換取經濟增長,結果給當地帶來了嚴重的生態破壞,甚
至造成“幾位干部出政績,幾代人吃惡果”的現象。
文章指出,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作出了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強調要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擺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并對改善生態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提出了更加明確的要求。各級領導干部不僅要創造經濟建設的政績,還要創造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政績,同時也要創造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實現綠水青山的政績。
文章強調,綠水青山是人們生存與發展的基本條件,是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也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重要標志。當前,中國的生態狀況不容樂觀。全國沙化土地面積達174.3萬平方公里,受沙化影響的人口達4億多;全國水土流失總面積達356萬平方公里,每年流失土壤的總量達到50億噸,過去50年因水土流失而損毀的耕地達4050萬畝;同時洪澇災害、土地石漠化、生物多樣性破壞也十分嚴重,對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造成了嚴重危害。因此,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服務的生態產品已經成為我國最短缺、最急需的產品。大力發展生態產品,實現綠水青山,遏制生態災害,維護生態安全,已成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緊迫歷史任務。
實踐證明,綠水青山同樣具有經濟功能,同樣能給老百姓帶來巨大的經濟利益。實行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后,2005年浙江、福建省林業總產值分別達到1060億元、920億元。其中福建省南平、三明等主要林區的農民,林業的收入已經占總收入的50%。農民把“砍樹”變成“看樹”,以森林旅游為依托發展“農家樂”,一個普通家庭一年的收入就有5萬元,多的達到25萬元—30萬元。可見,綠水青山已成為名副其實的金山銀山,成為當地領導干部帶領群眾創造的實實在在的政績。
文章認為,實現綠水青山,必須樹立正確的政績觀。樹立抓經濟發展是政績,抓林業建設、實現綠水青山也是政績的觀念。實現綠水青山,既要有效保護綠水青山,還要科學利用綠水青山,做到既不守著綠水青山過窮日子,也不犧牲綠水青山而盲目發展。要把林業建設作為整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內容和目標,既謀求眼前發展,又著眼長遠利益,在確保老百姓獲得經濟利益的同時,不留后遺癥,不斷子孫路。
實現綠水青山,必須制定科學的政績考核指標。要建立健全綠色GDP核算體系,把領導干部抓生態建設的政績考核落到實處。對那些堅持科學發展,狠抓生態建設,實現綠水青山,惠及長遠發展的領導干部給予應有的獎勵;對那些破壞綠水青山,以犧牲生態來換取一時經濟增長,對長遠利益造成損失的領導干部給予應有的處罰。
實現綠水青山,必須處理好兩個關系。一要處理好生態建設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堅決杜絕以犧牲生態為代價,換取經濟發展的行為。二要處理好興林與富民的關系。要把興林與富民結合起來,堅持在興林中富民,在富民中興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