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地名“去英國化”爭議大
印度人雖然常常以英文流利而感到自豪,但一直不忘在地名、服裝等方面“去英國化”
國際
先驅導報駐新德里記者傅雙琪報道
有“印度硅谷”之稱的印度南方城市班加羅爾(Bangalore),進入11月之后有了一個新名字——“班加魯魯”(Bengaluru)。這個充滿印度風格的名字是當地通行的卡納達語里對班加羅爾的稱呼,很顯然,班加羅爾和印度幾個大城市一樣加入了“去英國化”的行列。
舊稱讓印度人“感到羞恥”
以班加羅爾為首府的印度南部省份卡納塔卡邦政府于11月1日宣布正式改名,同時換名字的還有該邦的其他7個城市,時值印度南部三個邦建邦50周年,為此還舉行了大規模的慶祝活動。
“我們的首府和幾個主要城市的名字都太英國化了,所有卡納塔卡人都應為此感到羞恥,因此改名字是非常重要的。”卡納塔卡發展組織主席斯達林加亞說。
新名稱“班加魯魯”在卡納達語里是“煮豆子之地”的意思。傳說,14世紀末,一位國王在森林打獵迷了路,饑腸轆轆中誤闖進一名老婦人的小屋,老婦人以煮熟的豆子和水招待他,為了感謝她的熱情好客,這里因此得名。不過,這個傳說缺乏足夠的歷史根據,事實上,在班加羅爾西南部曾經出土了一塊公元9世紀的石碑,上面就提到了“班加魯魯”這個名字。
關于“班加魯魯”的來歷,雖然說法不一,但有一個相同點,即源于歷史。
抹去殖民時代痕跡
這類在名字上跟英國人較真的行為并非最近才出現。英國殖民時代為了方便使用,把許多長或難念的印度本土地名改成符合英語發音習慣的名字,比如,南部喀拉拉邦的首府原名特魯凡瑯塔普蘭(Thiruvananthapuram),英國人改成特里凡特瑯(Trivandrum)。自1947年印度獨立之后,為了強調民族意識,加強本土化,印度各地政府紛紛把名字都改了回來。
金融中心孟買就由Bombay改為當地馬拉蒂語的拼法Mumbai,泰米爾納德邦首府原來叫馬德拉斯(Madras),后改為泰米爾語的金奈(Chennai),西孟加拉邦首府加爾各答也將Calcutta改成孟加拉語Kolkata。印度半島的最南端以前被稱為“科摩林角”,現在則是“根利亞古瑪麗”。
在印度首都新德里,總統府、總理府和各大政府部門集中的地區許多建筑都是當年英國人規劃建設的,但是所有的路名都被一一改過,不是以獨立運動的領袖就是古代的皇帝命名。而且,印度大多數領導人出席正式場合很少穿西裝,多數都穿印度傳統服裝,像中國有中山裝一樣,印度也有一種傳統的坎肩被命名為“尼赫魯背心”。
企業界抨擊無聊
有趣的是,在地名、服裝等方面“去英國化”的印度人又常常以講英語流利而感到自豪。印度自稱全國有8000多萬人能夠熟練使用英文,而這一優勢也是包括班加羅爾在內的印度城市成為“世界辦公室”的主要原因之一。印度電腦工程師們,英文熟練,教育背景與西方接近,這正是為什么各個跨國IT公司紛紛落腳班加羅爾。
印度第二大軟件服務出口公司Infosys創始人默希對改名運動相當不以為然。他在接受當地媒體采訪時說,政府應該將時間和精力用在思考如何吸引外資參與地方發展,改善地方經濟和人民生活以及教育品質等問題上,而不是浪費在如何改名和研究拼法等小事。
班加羅爾當地業界也擔心改名可能影響行業的運作。知名咨詢公司首席執行官哈里希·比加爾說:“班加羅爾已經成為印度IT行業的一個品牌,這是深印在人們腦海里的,現在城市換了一個名字,在國際市場上,這就需要新一輪公關運作,才能讓人們了解班加魯魯等于班加羅爾。”除了改名的宣傳,許多公司和店鋪都需要修改名稱,這無疑又要多花一筆錢。
估計最近這些天,落戶班加羅爾的IBM和微軟等跨國公司都在費功夫修改名牌和記錄等等,很可能,他們還得向世界其他地方的合作伙伴們解釋怎么正確地念出班加羅爾的新名字。
責任編輯:林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