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常委會今年曾組成執法檢查組,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的實施情況進行了檢查。檢查的情況表明,我國能源形勢相當嚴峻,節約優先的方針沒有得到落實,節能工作遠不適應我國能源短缺的基本國情,遠不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要求。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
長李鐵映在報告此次執法檢查情況時披露的能源資源嚴重短缺而能源浪費驚人的數據和事實至今令人難忘。
李鐵映表示:“節能是政府義不容辭的職責。”他認為,節約型社會不是由市場自然形成的。市場很難全面反映節能的真正價值,很難反映經濟社會發展的長遠目標,在世界上能源資源也從來不是完全靠市場配置的。實踐表明,節約型社會是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由政府主導、法律強制和社會參與共同形成的。
但是說到節能,人們往往產生這樣一個誤區,眼睛只盯著能源、原材料、水、土地等自然資源,或是生產環節的浪費問題,而容易忽視身邊的工作、學習、生活中的小事。尤其是辦公浪費更是觸目驚心。
據《華商報》報道,不久前,某市對全市48家市、區政府機構2004年的能源消費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顯示,48家政府機關的人均耗能量、人均年用水量和人均年用電量分別是城市居民的4倍、3倍和7倍。其中,政府機構的人均年用電量最高值達到9402千瓦時,相當于北京居民的19倍。也就是說,一名政府公務人員1天的耗電量,夠一個普通老百姓19天的生活用電。
政府機構表現出來的浪費現象暗合了經濟學上的“公地悲劇”概念:公地是公共的,誰都可以使用,收益是自己的,問題是大家的;公共事物無人關懷,公共牧場必然遭受過度放牧。對于政府機構來說,買單者永遠是“公家”,個人只是使用者和享受者。受益者與承擔者的無限期分離,正是政府機構浪費現象嚴重的重要禍因。
可想而知,如果不能把降低能耗節約開支與公務員自身利益緊密結合起來,誰也不會真正把“為公家省錢”當回事,“公地悲劇”也就不可避免。所以,把“公家的錢”變為“私家的責任”,把節約資源、節約開支列入政績考核,是遏制政府機構浪費現象的必要手段。
記得北京市市長王岐山講的節能“心得”:公室辦公只開臺燈,不開頂燈;出門隨手關燈;冬季調低暖氣溫度等。他說,如果制止了政府機關的“冒滴漏”,就可節約相當可觀的經費和資源。
王岐山的節能“心得”給我們的啟示是:在抓節約,我們既有抓大,也不能放小。“芝麻”雖小,一滴水、一度電、一張紙……,似乎微不足道,但積少成多,聚沙成塔,涓涓細流匯成江海,切莫小看這里面的節約潛力。而辦公節約大有文章可做,選擇雙面打印可省一半的紙張,選擇具有“0”秒預熱功能的打印機可以省電。有專家測算,200萬臺HP打印機工作1年可省1億度電,100臺HP雙面打印機一年可省100萬噸紙,相當于保護了600萬棵樹,小處著手,人人動手,節約的力量是驚人的。
正如李鐵映認為的那樣: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運用法律手段、經濟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來鼓勵節能,大幅度提升高耗能、高浪費的成本,支持節能產品技術的研發和推廣,這些都是政府的職責。“建設節約型社會,政府機構必須帶頭節能。”(蘇婷 李利)
責任編輯:林彥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