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臺兒莊血戰場面國家出百萬請他再現
這幅島城惟一入選“國家歷史工程”的十米長卷將于2008年5月完成
創作:釋放英雄情結
殘缺的城墻、彌漫的硝煙、堆積的尸體,城頭站立的敢死隊將士高舉旗幟,回頭望向天際的曙光……徐青峰的畫室中央擺放著正在創作的《血戰臺兒莊》。“如果不是這次機會,我可能一輩子都不會接觸這個題材。”徐青峰說,今年4月,他從報紙上看到有關“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的消息后,立即勾起了創作熱情,“誰的心底不曾有過英雄主義情結?這次創作是該情結的釋放,而且能夠入選是一份巨大的榮耀,這對每名美術工作者都是誘惑。”
徐青峰說,他起初想選擇與青島有關的歷史題材,但遺憾的是,在指定的歷史事件中找不到“青島元素”,發生在山東境內的“臺兒莊大戰”隨即闖進他的視線。此后,徐青峰一遍遍地研讀相關的戰爭影片和圖書,積蓄著創作沖動。“臺兒莊大戰是長達一個月的拉鋸戰,攻城的一瞬間是透視這場戰役的最佳視點。”徐青峰很快拿出一稿的小畫,送文化部審定。徐青峰曾在一稿送審的文字說明中寫到,如果自己的作品最終不能入圍,他也會獨立完成這幅畫,“當時的創作狀態已經無法讓我停下來。”
采風:感受戰爭慘烈
“不到現場,你無法確切地知道城墻與護城河的距離,也無法調動起全部的情感。”一稿寄出后,徐青峰立即動身趕往臺兒莊采風。在當地的博物館里,他看到了隨軍記者當時拍攝的兩段珍貴短片,只有幾分鐘的黑白畫面真實地再現了敢死隊攻城的場景。徐青峰說:“真實的戰爭場面絕不像舞臺劇,一切都是那么平實,連戰士的倒下都是靜悄悄的。”在博物館里,他還看到大量的戰爭照片和實物,這場戰爭逐漸在他的腦海里復原。徐青峰說,臺兒莊大戰給他的最深印象是“慘”和“填”,攻城的瞬間,戰士們一個緊挨著一個,蜂擁著向前沖,而腳下早已堆滿戰友的尸體,“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場戰爭是由血肉之軀填起來的,我的作品要真實地復原歷史細節,才會震撼人心。”
有了這次現場采風的積淀,徐青峰創作出了《血戰臺兒莊》的二稿。送文化部后,他很快得到消息,這幅作品成功入圍,這代表著我市的油畫創作已躋身國內一流水準。
進展:找演員模擬戰爭
徐青峰告訴記者,此前,國內有三幅以臺兒莊大戰為主題的油畫作品,要實現突破,除了繪畫技法本身外,更重要的是尊重歷史真實,比如戰士當時到底穿什么服裝、拿什么槍、長得多高、走路是什么姿態等。為此,徐青峰明年還要在現場組織一次模擬的攻城戰,拍攝下數百幅照片,在創作時用來摹寫。“這就像拍一部小電影。”屆時,徐青峰將從八一電影制片廠借來服裝、槍械,并邀請專門的化妝師、煙火師等,在臺兒莊當地尋找群眾演員,模擬那出慘烈的戰爭場面。
站在城墻最上方的敢死隊隊長是這幅畫的核心人物,讓人驚喜的是,這名隊長還健在,目前居住在山西。徐青峰已經找到他的住址,隨后將與他見面,并請他來挑選最形似的群眾演員。據悉,徐青峰明年可能赴京潛心創作《血戰臺兒莊》三稿,預計經過兩年的打磨和深入加工,2008年5月前完成創作,這幅油畫的尺幅初步定為10米長、5米寬。
記者 聶向鋒 攝影報道
徐青峰,1972年生,1990年考入山東藝術學院油畫系,1997年考入中央美院助教研修班,現任青島大學紡織服裝學院副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青島市美術家協會油畫藝術委員會主任。
他創作的油畫《天空》曾獲”第三屆中國油畫展“最高獎——中國油畫藝術獎,油畫《老人站像》獲“山東省第三屆寫生展”一等獎。
億元重塑“新經典”
“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是由文化部、財政部聯合實施的一項文化建設重點工程,國家投資1.01億元,2005年啟動,2008年5月前集中完成一批以表現1840年以來的100個重大歷史事件、具有民族史詩性質的、能夠與時代相匹配的大型作品。
創作工程計劃用3至4年,采用中國畫、油畫、雕塑(包括壁畫、浮雕)的藝術形式,創作完成100幅(件)作品,選題從《虎門銷煙》到《抗擊非典》共100項重大歷史事件,是“文革”以后國家首次立項并出資億元打造的美術創作精品工程,其中中國畫40件、油畫40件、雕塑20件,全部入圍作品將被文化部、中國歷史博物館永久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