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青島建設為島城市民營造出了和諧的宜居環境。李學亮 攝
青島日報記者 周建亮
今年以來,圍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設全國重點中心城市和世界知名特色城市以及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我市全面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不斷深化平安青島建設,特色舉措不斷,品牌亮點頻出,先后有多項工作亮點叫響全省、全國。
矛盾糾紛“大調解”——
化解社會矛盾的一著妙棋
在化解矛盾糾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我市推出了響亮的品牌——社會矛盾糾紛“大調解”工作機制,在構建和諧社會的時代大潮中順勢出臺,彰顯成效。
“大調解”工作機制突破了傳統的司法調解、行政調解、人民調解的模式局限,建立了由黨委政府統一領導,政法綜治機關牽頭組織,勞動、工商、民政、信訪等有關部門主要負責,工、青、婦等社會團體和行業組織等社會力量共同參與,綜合運用多種調解手段化解矛盾糾紛,促進不同社會主體之間和諧相處的新機制。自實行社會“大調解”工作機制以來,我市社會治安領域出現了許多變化:
——管“閑事”的部門多了。除了法院、公安、司法行政系統外,勞動、民政、工商、教育、建委等部門以及各級工會、婦聯、共青團、律師協會等社會團體、中介機構紛紛成立了調解組織,建立了調解員隊伍,在市社會調解協調委員會和專家委員會的指導下,創造性地開展矛盾糾紛調解工作。
——審判機關的訴訟壓力小了。隨著大量社會調解組織的建立完善,以及法院邀請調解、委托調解領域的延伸擴大,不僅使大量的社會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也使部分訴訟案件得以分流處理,大大減輕了法院民、商事審判工作的壓力。今年以來各級法院委托調解案件587件,調解成功率達到95%。
——人民調解員的責任心更強了。“大調解”工作機制強化了人民調解組織的職能。今年以來,全市各級人民調解組織調處社會矛盾糾紛8300多件,成功調處8100多件,真正發揮了人民調解化解社會矛盾“第一道防線”的作用。
——社會調解領域拓展延伸了。我市在外國人主要聚居地設立了涉外調解委員會,專門處理涉外矛盾糾紛。
青島的這一創新之舉開創了整合各界力量共同化解矛盾糾紛、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先機。司法調解、行政調解、人民調解、社團調解、行業調解和中介調解,為解決社會矛盾糾紛搭建了六個平臺,成為化解社會矛盾糾紛的一著妙棋。7月11日,最高人民法院院長肖揚在山東調研時,對青島市“大調解”工作機制給予很高的評價。中央政法委《政法動態》專門推廣該經驗。
平安“雙創”——
構筑和諧社會的平安基石
2005年初,我市全面啟動了以“十百千”基層創安和平安行業規范化建設為主要內容的平安“雙創”活動,有力地促進了平安青島建設。近年來,全市破獲現行刑事案件、逮捕勞教、追捕逃犯等主要指標連續五年保持全省第一,公眾安全感穩步上升。
在縱向上,我市從最基層的社區抓起,通過培育10個平安示范街道(鎮)、100個平安示范社區(村)、1000個平安示范居民樓院,帶動基層創安水平全面提升。目前,全市95%以上的街道和80%以上的鄉鎮達到平安創建標準,575個社區和村莊實現零犯罪。在橫向上,我市出臺了40余個行業規范化創建活動工作意見,先后開展了平安電力、醫院、機關、學校、煙草、餐飲、市場、建筑、交通、旅游、文化、場所、公交、出租、出版、音像、水利等涉及群眾吃、住、行、游、購、玩等領域的創安規范化建設,努力為全市人民提供覆蓋整個生產生活領域的安全。截至目前,衡量社會穩定的主要指標實現了“四個下降兩個提高”,即主要刑事案件、大規模群體性事件、交通、火災事故同比分別下降5.9%、11.4%、25.4%和24.5%;人民群眾對社會治安滿意率和對見義勇為支持參與率同比分別提高0.2%和13%。
平安“雙創”活動以來,覆蓋各行各業的社會管理機制日趨成熟。各行業創安的參與意識明顯增強,行業創安的制度架構進一步完善,領導責任制和目標管理責任制得到全方位落實,行業自防自治能力顯著增強,內部刑事治安案件、群體上訪事件和生產責任事故得到有效控制,有力地促進了平安青島建設的深入開展。
中央綜治辦《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動態》專題推廣我市開展“十百千”基層創安和平安行業規范化建設、推動平安青島建設向縱深發展的工作經驗。今年7月12日至13日,在臨沂召開的全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會議上,我市《實施“雙創一規范”著力提升城區基層平安建設水平》典型經驗電視片在會上播放。此外,我市平安電力、平安煙草、平安金融、平安旅游等的創建經驗也在省以上專題會議上作了典型發言。
軍地共建——
魚水情深譜新曲
近年來,青島軍地雙方把加強軍地團結協作、共同維護社會穩定和軍事安全、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創新思路、完善機制,攜手走出了一條具有時代特征、地方特色的軍地團結協作新路子,營造了軍地團結和諧、軍民魚水情深的良好局面,我市連續5次榮獲全國“雙擁模范城”稱號。
2002年,我市創建軍地團結協作維護安全穩定工作的經驗受到中央和省有關部門肯定并推廣后,軍地雙方適應形勢發展需要,在創新協作思路、協作機制和協作領域等方面謀求新發展,不斷取得新成效。
一是堅持軍地團結協作與時俱進,時時有發展,事事有突破,處處有創新的思路,建立和完善了軍地團結協作的長效機制,并不斷向制度化、規范化方向邁進。
二是建立了市軍警團結協作領導小組、聯絡中心、基層協作站“三位一體”的協作體系,進一步形成了“重要信息聯通,重大活動聯動,社區治安聯防,互涉案件聯辦,突發事件聯處,文明城市聯創”的協作運行機制。
三是樹立大協作觀念,進一步拓寬工作視野,拓展協作領域,圍繞軍事斗爭準備、維護國防安全、處置突發事件、重大活動保衛、凈化營區環境以及搶險救災、優撫保障、復轉安置等各個方面,廣泛開展多層次、寬領域的協作,形成了大協作的格局。
今年3月2日至3日,由中央綜治辦、中央軍委總政保衛部等部門組成聯合調研組,對我市軍地團結協作維護穩定、共建平安青島工作給予充分肯定。10月10日,在全省軍地共建平安山東經驗交流會上,我市作了經驗交流。
安置幫教一體化——
讓生命重回綠洲
2005年以來,市司法局以促進“監獄管理社會化”和“罪犯改造再社會化”為目標,依托政府信息網絡平臺,探索實施了“大墻內外資源共享、雙向互動;獄所社會分工協作、齊抓共管”的獄所教育改造和社會安置幫教一體化工程,建立并完善了內外結合的教育體系、科學規范的改造質量評估體系、銜接緊密的安置工作體系以及無縫隙的幫教工作體系,有力地提高了教育改造質量,預防和減少了重新違法犯罪。2005年以來,全市刑釋解教人員重新違法犯罪率下降到1.8%。
此外,我市還成立市社區矯正工作領導小組和區、街、村三級社區矯正試點工作小組,在五市三區20個鎮開展試點工作。公檢法司四部門聯合下發《關于社區矯正工作的幾點補充意見》,對矯正對象聯合進行回訪幫教。目前,全市社區矯正對象達4800余名。今年以來,新接收刑釋解教人員1169人,安置率達到95%,幫教率保持在100%。
今年8月,中央綜治辦、司法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稅務總局等單位,來青調研刑釋解教人員安置幫教工作,充分肯定了我市實施“一體化工程”的經驗和成效,認為這是適應當前轉型期社會管理的需要,發揮司法行政機關、監獄和基層的整體優勢,共同預防和減少犯罪,消除社會不穩定因素的有效途徑。
法官進社區——
四措并舉彰顯特色
近年來,我市法院在探索開展“法官進社區”活動中,逐步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工作機制:
一是法制教育向社區延伸。法官定期到社區開辦普法課堂,通過講法制課、展覽圖片、發放材料等形式,提高居民法律素質。
二是法律服務向社區延伸。法院建立人民調解員培訓學校,指導人民調解工作的開展,經常邀請人民調解員旁聽庭審,幫助人民調解組織調處疑難復雜糾紛;通過法律宣傳和訴訟指導,引導信訪群眾,通過合法渠道解決問題。
三是依托“社區法庭”和“社區巡回審判點”,將訴訟活動向社區延伸。對具有普遍教育意義的典型案件,在社區就地公開巡回審理,做到既方便群眾、又教育了群眾;還根據實際情況,將巡回法庭開到行動不便的當事人家中,現場調解、化解矛盾;調動和利用社會各方面的力量,適時邀請居委會、街道、婦聯和廠礦企業的人員參加庭審,幫助做當事人的思想工作,使大量的矛盾糾紛得以調處。
四是積極推行委托調解。今年以來,市中級人民法院分別與市總工會、市勞動保障局、市婦聯、市司法局等部門聯手,先后出臺了委托工會組織調解勞動爭議糾紛案件、委托婦聯組織調解婚姻家庭糾紛案件、委托人民調解組織調解民事案件的意見,取得了明顯成效。
9月21日至22日,全省法院“法官進社區”工作座談會上,我市的“法官進社區”活動經驗做法被推廣。
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
為青少年健康成長搭建“防火墻”
近年來,我市扎實推進青少年違法犯罪社區預防計劃,健全“紅黃綠”青少年違法犯罪社區預警等工作機制,探索創立的“圓桌式”少年法庭審判模式、對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審判中適用“人格調查”制度、成立陽光學校、開展社會義工活動等經驗開創了我市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的新局面。
積極創建優秀青少年維權崗,有效預防和減少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獲得“青少年維權崗”稱號的律師所,作為青少年維權中心的常設辦公機構,都設立10平方米以上的辦公室作為維權崗的辦公場所,并配備專職律師,開通電話咨詢專線,為合法權益受到侵害的青少年免費提供法律咨詢、代寫法律文書等服務,并向有關部門出具法律意見、反映有關情況。各個“青少年維權崗”單位還有針對性地開展法制教育宣傳,讓青少年了解作為公民的權利與義務、了解自身的法定權利,幫助他們明白自己的權利、追求自己的權利、用好自己的權利,學會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尊重他人的權益,樹立遵紀守法和防范違法犯罪的意識。據了解,近年來,各“青少年維權崗”共為青少年代理民事、刑事案件4248件,依法挽回和避免經濟損失145萬元,其中,為青少年提供法律援助3153件。
深入開展“平安校園”建設,大力開展送法進校活動。通過舉辦法律知識競賽、講座等方式,提高了青少年知法、懂法和守法意識。全市律師已為300多家中小學開展法律知識巡回講座及法制教育宣傳活動,為青少年講法制課2385場次,發放普法宣傳材料50多萬份,為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營造良好的法制環境。各律師事務所積極開展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宣傳教育,兩年多來,全市律師為326所中小學校擔任法律顧問,為青少年提供法律援助7425件,其他法律服務14245件。
以“小陳熱線”為載體,增強外來務工青年合法權益保護意識,通過提供免費法律咨詢服務,增強外來務工青年的法律保護能力和依法防范意識。熱線創辦4年多來,共受理電話咨詢8萬多個,施助達2萬余人次,參與解決勞資等各種糾紛2000多起,在島城外來務工青年中形成較大影響。
11月8日至9日,全省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工作會議在東營召開。我市在會上作典型發言。城陽區、團市委被授予全省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工作先進集體。
流動人口管控——
“以房管人”威力初顯
近年來,我市把為暫住人口服務納入城市建設的總體布局,轉變工作思路,健全完善機制,改進管理方法,寓管理于服務之中,探索流動人口管理服務長效機制,建立健全了社區巡訪制、戶訪制、警務責任回訪制、社區議事會制等一系列民警日常勤務規范,有效杜絕了人口失控現象,建立起了以社會化的流動人口管控網絡為支撐,集打防管控于一體的新型流動人口管理服務機制。
在全面深入調研的基礎上,我市因勢利導,分類施策,將暫住人口居住房屋作為動態管理中的參照物,針對性采取“
以房管人”的“五化”管理模式(“旅店式管理、公寓式管理、委托式管理、類別式管理以及出入境管理進社區”),極大提高了管理效率,有力地拓展了流動人口管理服務工作的多元化渠道,提升了實戰化效能。截至今年11月,全市共登記暫住人口139萬余人、租賃房屋12萬余戶,同比分別增長16%和19%。通過“以房管人”等實有人口管控手段,全市建立了暫住人口信息庫,從中抓獲犯罪嫌疑人766人,其中網上逃犯46人。
9月14日,省流動人口管理領導小組、省公安廳在我市召開現場會,高度評價我市實施“管理理念市民化、管理布局網絡化、管理模式多樣化、管理手段科技化、管理主體社會化”的“五化”戰略,特別是我市創建的流動人口“旅店式管理、公寓式管理、委托式管理、類別式管理以及出入境管理進社區”等五種模式。會議要求,全省各級公安機關要大力推廣青島的經驗,提高廣大民警以人為本、寓管理于服務的理念,徹底廢止對流動人口的歧視性政策和不合理限制,積極促進社會公平保障體系的建立。
本報記者 周建亮
相關鏈接
在深化平安青島建設過程中,全市各級各部門立足于單項工作爭一流,整體工作上水平,不斷拓展創安領域,提升創安水平。除了上文中提到的創建亮點外,我市還有很多值得一提的亮點。
司法救濟:市中級法院積極拓展領域,開展的司法救濟經驗,被《人民日報》重點予以推介;
見義勇為:我市大力弘揚見義勇為,“政策引導、精神激發、物質獎勵”的見義勇為工作模式,被《人民日報(內參)》專版刊載推介,并獲評“全國見義勇為好司機城市”,出租車司機凌建華被授予“全國見義勇為好司機”榮譽;
e網平安:市公安局將平安建設向虛擬世界延伸,聯合九部門開展“e網平安——共創和諧文明網絡”活動,公安部專門在青召開現場會推廣,并確定我市為全國網上依法公開管理工作八個試點城市之一;
交通三讓:我市圍繞打造平安交通,深化開展了交通文明“三讓”活動,公安部專門在我市召開座談會推廣經驗。
平安校園:青島大學著眼構建平安和諧教書育人環境,將平安建設向校園延伸,健全“思想教育、治安防范、安全管理以及學生服務”等四項機制,建設平安和諧校園經驗在全國平安建設研討培訓班上作典型發言。
平安樓宇:市南區著眼奧帆賽,積極構建治安防控大格局的做法,得到中央綜治辦充分肯定并推廣。市南區實施“四建四抓四暢通”,打造平安樓宇經驗,在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會議進行了交流。
另外,像市北區開展的“平安誠信單位(商戶)”創建活動經驗,被中央綜治辦《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動態》刊載。四方區實施樓院“一長三員”糾紛負責制,李滄區積極推行社區安全居民自治等經驗在全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會議上進行了交流,嶗山區以民警名字命名消防工作室,城陽區對群防群治隊伍實行“五統一”,膠州市在鎮、村之間建立管區調解站,膠南市積極開展“法律援助農村行”,萊西市借助社會力量維護基層穩定等工作經驗,先后被省綜治委予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