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將迎來07年科考首航的大洋一號(青島新聞網記者 王國強 攝)
“大洋一號”新年首航蓄勢待發
青島新聞網1月4日訊 記者從有關部門獲悉,曾經在兩年前首次完成中國環球遠洋科考任務而聞名世界的“大洋一號”科考船,目前正靜靜地停泊在霧氣籠罩的青島團島碼頭。而倍受矚目新年首航,將于本月8日上午10點正式從青島出發,開始為期220天、橫跨印度洋和太平洋的第19次遠洋科學考察。這將是我國科考船首次進入西南太平洋海域,主要任務是為我國尋找具有戰略意義的海底礦產和生物資源。
此次大型科考活動由中國大洋協會辦公室、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和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發起和組織實施。據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大洋一號科學考察船船長甄松剛介紹,此次遠洋科考是繼2005年4月2日首次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環球考察之后我國開展的又一次大型科考活動!叭绻f‘三大洋’科考是一次‘大環球’,那么這一次可以說是‘小環球’”,甄松剛說。
據了解,中美科學家將聯合完成此次科考任務。整個科考共分6個航段,前兩個航段將由39歲的、來自杭州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的陶春輝研究員擔任首席科學家。此前幾天已經有多名隊員先后趕到青島“打前站”,調試儀器設備。截止到記者發稿時,船上所有儀器設備已經基本調試完畢。據介紹,考察船原定于1月4日出發,為了讓大家能安心過個元旦,所以出發日期改為了1月8日。但是,接到科考任務的隊員都提前從各地趕赴青島,并積極做好海上工作需要的各項資料準備。共有來自全國10多家單位的43名科考隊員參加,其中海洋二所的16名科考隊員將于明天全部趕到青島。

先進的大洋一號駕駛室(青島新聞網記者 王國強 攝)
首次環球大洋科考成果巨大
2005年4月的我國首次環球大洋科考曾經取得了四大成果:一是獲取三大洋目標區海底熱液口附近的硫化物、巖石、沉積物以及生物和其他實物樣品;二是初步考察某些海底區域內的熱液硫化物的資源分布狀況;三是推動大洋科學研究的發展:通過地質、化學、生物等多學科交叉手段,獲取熱液噴口的礦物成分、流體化學性質及生物組成等相關一手資料,從而更好地認識熱液形成的地質過程及熱液噴口礦物、化學及生物相互之間的作用機制等,特別是通過對深海熱液噴口附近極端環境生物的調查研究,有望尋找到新的生物基因資源。這些都是目前世界科學界關心的前沿和焦點問題。因此,取得的成果也將引起世界關注。四是帶動相關海洋技術裝備的發展。
揭秘“海底黑煙囪”
據了解,此次遠洋考察除了進一步對所在區域的海洋環境、地質、礦產和生物資源等科研課題進行實地考察以外,一個重要任務便是對該海域首次發現的、位于南印度洋3000米洋底的“海底黑煙囪”進行考察。中國遠洋科考隊將根據“海底黑煙囪”附近“熱液硫化物”異,F象,對這個在“黑暗無光、高溫高壓”的極端環境下形成的生物鏈采集樣本和進一步分析研究。有關專家介紹說,在“海底黑煙囪”附近,令人難以置信地生存著螃蟹、蝦、魚以及海藻!盁嵋毫蚧锷镦湣笔且粋用陸地常見的“光合作用生物鏈”理論無法解釋的現象,這種現象至今沒有被完全解密。此次遠洋考察或許會給世界海洋事業研究帶來更多的驚喜。

青島新聞網記者專訪大洋一號船長甄松剛(青島新聞網記者 王國強 攝)
我國最先進的遠洋科學考察船
“大洋一號”是我國迄今最現代化的一艘綜合性海洋科學考察船,具備海洋地質、海洋地球物理、海洋化學、海洋生物、物理海洋、海洋水聲等多學科的研究工作條件,可以承擔海底地形、重力和磁力、地質和構造、綜合海洋環境、海洋工程以及深海技術裝備等方面的調查和試驗工作!按笱笠惶枴痹暗刭|學家彼得·安德羅波夫號”,曾是前蘇聯的一艘海洋地質和地球物理考察船。1994年,為了中國大洋礦產資源調查的需要,中國大洋礦產資源開發研究協會(簡稱大洋協會)從俄羅斯遠東海洋地質調查局購買并經初步改裝后,命名為“大洋一號”。從1995年至今,“大洋一號”曾先后執行了我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專項的7個遠洋調查航次和大陸架勘查多個航次的調查任務,是我國開展遠洋科學調查的主力船舶。
投入上億元進行現代化改造
“大洋一號”全長104.5米、排水量5600達噸,外體白色。目前停泊地點位于青島團島碼頭。這艘已經服役十年的遠洋科學考察船1月8日將從這里出發,執行中國橫跨印度洋和太平洋的第19次遠洋科學考察任務。在船長甄松剛的帶領下,記者登上了“大洋一號”。
進入位于頂層的會議室,正中墻上是3米多長、1米多高的“長城”圖案掛毯,一側墻上掛著一張巨大的世界地圖,茶幾上擺著地球儀,布藝沙發沿墻而立。船長甄松剛介紹說,這樣的會議室在考察船中并不多見,它為會見外賓以及進行正式活動提供了條件。2001年,為了更好地完成我國大洋資源調查任務,“大洋一號”在上海進行了歷時近一年的“精心打造”。2002年12月,“大洋一號”全面完成船舶以及調查設備的“現代化改裝工程”。改裝的主要內容包括:增加動力定位系統和關鍵調查設備,更新甲板收放設備,改善生活及安全設施,對實驗室進行統一布局和建設,構建船舶現代化計算機網絡系統,提高通信、導航和駕駛能力。改裝后的“大洋一號”已經成為一艘接近國際先進水平、能在未來10年至15年內滿足我國在國際海底區域資源研究開發需求的、面向國內外開放的海洋調查與深海設備試驗相結合的現代化綜合性遠洋科學考察船。
船長坦言將面臨更大的安全困難
“我和它已經‘相處’了六年,這種感情可能常人是難以理解的。”甄松剛摩挲著船甲板說。他說擔任“大洋一號”的船長,讓他感覺無比的驕傲和自豪,同時他也坦言肩頭的壓力巨大。此次科學考察將到達南緯40度的印度洋,這里被海洋學者稱為“咆哮西風帶”,環境復雜多變,堪稱遠洋科考的一個“禁區”。“我們會嚴格按照操作規程航行,并且密切注意天氣變化,切實做到萬無一失。”甄松剛說。(青島新聞網記者 張國勇 王國強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