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灼煥經常在他的牛場里照顧奶水牛,給他們洗澡、按摩。
一個是管著10萬人的副市長,一個是管著200頭牛的牛倌,這兩者看起來似乎沒
什么聯系,但在潘灼煥身上,這兩個職業卻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因為現在當著牛倌的潘灼煥,兩年前還是東興市的副市長。為了養牛,他放棄了副市長的職位,來到了橫縣。這一干,他還真干出了名堂。1月3日,記者在橫縣校椅鎮周進村見到了這個曾在當地轟動一時的“市長牛倌”。
牛倌曾是父母官
2004年底,橫縣周進村荒廢了很久的舊道班所在地被人租下了,要建養牛場,而要養牛的人曾經做過副市長。這個消息一傳開,很快就成了周圍幾個村的談資。白天晚上,田間家里,大家都在議論:放著好好的市長不當來養牛,他腦子有毛病吧?莫不是來洗錢……村民們紛紛猜測著這個“市長牛倌”葫蘆里賣的什么藥。
這個“市長牛倌”就是潘灼煥。對潘灼煥本人的好奇還沒消散,他接下來做的事又引起了村民們的驚奇——他不知從哪里運來了10多頭長相奇怪的家伙,這些家伙看起來像水牛,但個頭奇大,眼珠是白的,尾巴是白的,犄角像綿羊一樣彎曲著。村里有從廣東打工回來的小伙子說,這是一種可以產奶的水牛,不過產奶量很低。一頭“黑白花”奶牛約產30公斤/天,而這種牛只能產10公斤/天。“養這種牛,肯定虧本的!庇行耙娮R”的小伙子斷言說。
那段時間,潘灼煥和他的牛在周進村一帶引起了不小的轟動,每天都有近百人來看他和他的牛,村民們打趣說:“副市長養的牛都不一樣!
提前退休把牛養
潘灼煥到底要干什么?他為什么要放棄官位來養牛?話還得從1986年說起。
1986年,潘灼煥在防城港市的那梭鎮做黨委書記,在基層工作,他深知牛對農民的重要性。為了優選牛種,他曾舉辦過一次種公牛比賽,看誰家的牛配種產下后代多,體格棒。這次趣味比賽后,有了競爭,村民們都想擁有健壯的牛,好為自己爭光。就在那幾年,那梭有些村民從外地引進了幾頭“摩拉牛”,這是一種體格健壯的水牛,還能產奶,它引起了潘灼煥的極大興趣?捎捎诜N種原因,這種牛沒能在當地擴大養殖。
時隔十幾年,潘灼煥已經當上了東興市的副市長。2004年,不再想從政的潘灼煥決定提前退休,自己干一些實業。這時,他想起了“摩拉!!耙苍S是受祖上的影響吧。我的祖上曾經就是養有300多頭牛的大戶人家。”潘灼煥笑著告訴記者。
經人介紹,他找到了中國農科院廣西水牛研究所所長楊炳壯咨詢。楊炳壯告訴他,從印度、巴基斯坦引進的“摩拉牛”、“尼里!迸c本地水牛雜交后,體格健壯,它的肉不僅可以食用,而且母牛產的水牛奶營養價值豐富,含有的蛋白質、維生素、糖類等,比普通牛奶都要高,有的甚至高十幾倍。因此,飼養奶水牛是十分理想的投資產業。他建議潘灼煥將養牛場建在橫縣,因為那里是全國最大的甜玉米產地,有豐富而理想的牛飼料。就這樣,潘灼煥開始了他的養牛生涯。
牛奶香飄區內外
但是剛開始,潘灼煥的水牛奶并不好賣,因為價格太高。別人的牛奶4元/公斤,他的要賣到12元/公斤!八D虪I養價值高,奶量少,自然要比普通牛奶價格高。而且,我的牛奶一點假都不摻,這個價格不高!迸俗茻▓孕牛斎藗兞私饬怂乃D毯螅匀痪蜁羞x擇。
最初兩三個月,每天都有人來看他的牛,潘灼煥總把熱乎乎的水牛奶端出來讓他們免費品嘗。人們感覺到水牛奶的口感以及濃香度都比以前喝的奶要好,而且,經過接觸,大家對潘灼煥也有所了解,從敬畏他到親近他。村民劉德根說:“他的水牛奶就在家門口,摻不摻假都看得到,多花一點點錢能喝到這樣的好牛奶,大家也愿意。”
兩三個月后,潘灼煥的牛奶開始好賣了,附近村子起碼有五六百戶人家成了他的訂戶,連縣里的一些單位也到他這里要貨。漸漸地,潘灼煥的奶水牛園區在外也有了影響。2006年11月,30多個國家的學者在浙江大學開會,聽說了橫縣的奶水牛園區,還特地從浙江趕到橫縣來參觀。當一群黑色、白色、黃色、棕色皮膚的外國人來到這里,潘灼煥還不知道發生了什么事。直到縣里有關部門的工作人員來解釋,他才弄明白事情原委。這時,他的奶水牛園區已發展到200多頭牛了。
養牛帶來新觀念
2005年初,潘灼煥的水牛奶需求量大增,僅有的10多頭牛的產奶量根本供不應求。于是,他想到擴大規模。可當時,他和他的投資伙伴都拿不出錢來了,他想到了一個雙贏的辦法——動員村民養牛。但是,當地的村民有一種觀念,就是不敢養頭上有白點、尾巴是白色的牛,說養這種牛家里會倒霉的。
“不過,老潘的想法還是很誘人!贝迕駝⒌赂嬖V記者,“買來牛放到老潘的場里托養,產奶期的奶歸他所有,母牛產下的牛崽歸買主所有,一年下來,賣牛崽就可以掙不少錢。所以,當初有一些獨身村民看到利益,想著全家就自己一個人,‘倒霉’也不怕,就買來牛托養。一年下來,錢也掙了,人也平安。看到了榜樣,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敢養這樣的牛了!备浇逡晃恍枕f的村民,當初買了5頭“摩拉牛”來托養,一年半的時間,他的5頭母牛接連產崽,現在變成了13頭,成了園區里托養最多的農戶。到現在,已經有13戶農民買牛來托養或從場里買;丶茵B,再也沒有人害怕養白頭、白尾的牛會“倒霉”了。
潘灼煥的牛場不僅改變了養牛的舊觀念,還給農民帶來了一些想不到的收獲。過去農民收了玉米后,農戶要以20元/畝的價錢請人來收割玉米秸桿,割下來的秸桿沒地方處理,弄得路邊、村里到處都是霉爛的秸桿臭味。潘灼煥的牛場建起來后,牛以玉米秸桿做飼料,潘灼煥還花60~80元/畝的價格收購秸桿,不僅為農民解決了難題,還增加了收入。潘灼煥自己也干起了飼料加工的活,多了一條創收路。
“今年,我打算把飼料加工讓給村民們做,我另外再開辟一條路——種蘑菇,這樣,就可以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的產業鏈:甜玉米收割剩下的秸桿做飼料喂牛,牛的糞便種蘑菇。多好!”潘灼煥這樣對記者說。(記者
伍鴿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