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大澗村與河南財經學院聯合辦了一個企業管理高級研修班。這是研修班結業時學生們的合影照。
24名農民為何要攻讀清華CEO總裁班
11名村
干部,13名村辦企業管理人員,花費約90萬元,走進了清華大學的課堂,攻讀CEO總裁班;早在2004年,該村還曾花費約8萬元,邀請河南財經學院把企業管理高級研修班搬進村,120多名村民在家門口聆聽大學教授的教誨。這兩件事都發生在河南禹州磨街鄉大澗村,也都招來人們的羨慕與質疑。
農民攻讀CEO總裁班,是嘩眾取寵還是真有必要,人們眾說紛紜。1月23日,記者走訪了大澗村。
聽課
49歲農民第一次走進清華學堂
事隔3個月后,提起第一次走進清華大學課堂一事,閔國法仍然興奮不已:“要擱以前,這是不可想像的,怎么也不會想到我能到清華大學去聽課!”
今年49歲的閔國法是大澗村村民,目前在村辦企業大澗集團旗下的一個煤礦企業擔任經理。去年10月9日,閔國法第一次走進了清華大學,聆聽了一位教授的企業管理課。
“當時,我跟村里幾名干部一起到黑龍江齊齊哈爾的興十四村考察,回來后到北京清華大學聽課。”閔國法說。
其實,閔國法所在的大澗村也是一個經常被國內各地考察、學習的對象。
據記者了解,大澗村于2004年組建了河南省禹州市大澗工貿集團有限公司,目前該集團下屬禹州中天礦業、大澗耐火材料、河南味全食品、奧亞賽車場等7家公司,擁有固定資產2億元,員工6000人。受益于村辦企業,2006年,大澗村1800口村民人均年純收入達到6200元。大澗村也先后榮獲“全國文明村”、“中國十佳小康村”等榮譽稱號。
雖然如此,考察了興十四村后,這個資產達10億元、擁有30多家現代企業的東北村莊,還是讓閔國法感覺到了差距--“原來認為大澗已經很不錯了,一看興十四村,才知道,我們還差得遠哪。”帶著這種差距感,閔國法第一次走進了清華大學的課堂。“有差距就要趕上,但怎么趕,自己的能力明顯不太夠了,正好聽聽專家的說法。”
“清華第一課”讓閔國法記憶猶新,3個月后的今天,他向記者講述了那節課上聽到的一個關于企業發展的故事--“有兩個人在郊外看到老虎時,一個人馬上換上運動鞋,他認為自己只需要比另一個人跑得快就安全了;另一個人則馬上爬樹,原因是老虎不會爬樹。”教授講完這個故事后,還分析了比較優勢和持續優勢等企業經營管理問題。
“真是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啊!”閔國法說,“教授不愧是教授,很復雜的問題,他用一個簡單的例子就講明白了。”
從北京回來后,閔國法馬上就把這些內容講給了自己礦上的10多名管理人員,這些管理人員都認為受益匪淺。
學費
清華聽課24名村民花了90萬元
在大澗村,有幸走進清華大學課堂的不僅僅是閔國法,還有王振昌、王風濤等23名村民。自2005年1月開始,該村已先后有24名村民走進了清華大學課堂,其中包括11名村干部和13名村辦企業的管理人員。
據大澗村村主任王風濤介紹,村干部集體去讀清華大學CEO總裁班,主要是受村黨委書記王振昌的影響。
王振昌,這位全國勞模,2000年就開始在澳門一所大學攻讀MBA(即工商管理碩士)課程,并于兩年后獲得了該校MBA學位。“他發出學習的倡議后,我們就說,再不去學習,就真的跟不上他的步子了。”王風濤說。
大澗村黨委書記王振昌告訴記者:“當時我提出這個倡議后,幾個村干部和村企業管理人員都非常響應,大家都認識到了學習的重要性,誰不學習誰掉隊,都不學習,大澗村就很難再有大發展。”
記者了解到,大澗村集體攻讀的清華大學CEO總裁班,由清華大學與慧泉國際商學院合辦,學期一年半。
慧泉國際商學院黃女士介紹,開設這個CEO總裁班的目的,主要是幫助中國企業尋求管理創新和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解決之道,前來聽課的學員大多是一些大中型企業老總,還有幾個是國內500強企業的總裁和幾個城市的副市長。“大澗村這種以農民身份來報名的學員,我第一次見到。”黃女士說,“其實,他們已經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農民,他們管理著一個龐大的集團企業,需要這種學習。”
大澗村黨委副書記陳海昌則一口氣給記者列出了余世維、葉茂中、張利等國內著名企業管理、營銷方面的專家,“他們的課,我都聽過”。陳海昌還向記者復述了這些名家所講的內容,從穿戴禮儀到營銷高招,從財務管理到投資分析,所講內容涵蓋了企業經營管理的很多方面。陳海昌說:“清華的教授一下子打開了我們的視野,一些解不開的難題也都解開了。”
而為了這些收獲,大澗村為此付出了約90萬元的學費。據陳海昌介紹,他們所讀的CEO總裁班,學期一年半,每人學費3.8萬元,依此計算,他們24人的學費總計91.2萬元,優惠后約90萬元。
合作
把大學教授請到村里為村民講課
90萬元,讓24名大澗村村民走進了清華大學,但這并不是他們與大學教授的第一次接觸。早在2004年,大澗村就曾與河南財經學院聯合辦學,創辦了一個學期一年的企業管理高級研修班,直接把大學教授請到了大澗村,該村120多名村民也在家門口聆聽了教授的教誨。
據陳海昌介紹,該研修班每兩周上一次課,每次課要上兩天,考慮到聽課的方便,授課地點就設在大澗村的禮堂。為該研修班牽線的是河南財經學院副教授徐朝欽。徐朝欽也是主講人之一,該院公共關系學教授任曼等多名教授先后來到大澗村,教授企業管理、商務禮儀等多種課程。
1月23日下午,目前在蘭考縣掛職縣委常委、副縣長的徐朝欽告訴記者:“我是禹州人,又是研究區域經濟的,所以我很早就開始關注大澗村。”
據徐朝欽介紹,2004年時,大澗集團已經初具規模,但從過去他們一直所依賴的煤炭等地下資源來看,如果不適時地調整,他們可能就要走下坡路。“當時,王振昌書記等大澗村主要領導也意識到了這一點,他們正為這個發愁。雖然他們也經常出去考察、學習,但理論知識還是有所欠缺。”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徐朝欽建議大澗村主要領導要學習,多聽聽專家、教授的意見,而王振昌正有號召大家學習的想法。
2004年1月,大澗村與河南財經學院達成協議,雙方合辦一個企業管理高級研修班,讓大澗村120多名村干部、企業管理人員、村民代表等走進課堂學習。
這一次,因為河南財院的照顧與支持,他們只支付了約8萬元的學費。2004年年底,為期一年的研修班結束,農民學員們來到了河南財經學院,舉行了一個結業典禮。
“正是這一次學習,讓我們嘗到了甜頭,接下來,我們就到清華大學報了名。”陳海昌說。
效果
花的錢值學習長見識很有必要
大澗村農民攻讀清華CEO總裁班的消息傳出后,一些人認為:“農民讀清華大學CEO總裁班,肯定是炒作,沒那必要吧!”
在采訪中,記者將此問題拋給了王振昌時,他先是愣了一下,弄明白后給出的回答是:“我們從來沒想過炒作,大澗村也不需要炒作。”
王振昌介紹,大澗村以前主要靠煤礦,對地下資源的依賴性過強,這幾年他們逐漸意識到“這些煤總有挖完的那一天”,就開始調整戰略,由地下向地上轉移,由資源開發型向資源深加工型轉變,由粗放型向高科技型轉變。“但大澗村的起點只是一個普通的農村,大澗人的整體文化水平并不太高。要實現這幾個轉變,我們就必須走出去,不斷地學習,開闊視野,提升能力。”
陳海昌則向記者舉例驗證了學習的效果。他說,以前遇到難題時,就會想退,想罵娘,但經過學習,如今再遇到問題時,就會以企業經營管理者的身份,想如何解決問題,如何用現代科學的方式找到問題的出路。陳海昌認為這是一種由“農民意識”向“企業管理者意識”的轉變,是一種觀念、意識的提升。對于這一點,閔國法的回答更是直接:“花這幾十萬,真值了!沒見過那么大的天,就不可能做出那么大的事,學習長見識很有必要。”
記者問:“大學教授講的內容,你能聽懂、吸收嗎?”
閔國法坦言:“讓我們把教授講的東西都弄懂、吸收是不現實的,但10句話能有一句話聽懂、運用上,就夠了。“
評價
學習精神可嘉但方式有待商榷
徐朝欽認為,雖然陳海昌等人的身份仍然是農民,但他們實際上已經是一個大企業的管理人員,從這個層面上看,他們集體接受這種學習是非常有必要的。“通過學習,他們至少能接受到一些新的理念,改變一下固有的思維模式,還能學到一些切實有用的經營管理知識,比如,學習了財務管理課程后,這些廠長、經理就懂得作成本核算了,這就是進步。”
徐朝欽認為,企業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與其花錢去引進人才,不如培養自己的人才。這樣看來,大澗村的這些做法確實是值得的。
河南省社科院一位專家告訴記者:“我從前年開始注意大澗村,他們的這種學習精神很值得贊賞,關鍵看能不能堅持下來,因為辦企業講究長久性,只有不斷學習,才能獲得可持續發展。”該專家還指出,大澗村的學習方式有待商榷,因為現在有一些大學辦的總裁班、研修班,基本是以營利為主的,授課質量卻參差不齊,而且收費較高。
記者在大澗村就這個問題采訪了一些村民,一位王姓村民告訴記者:“干部花錢學習算是好事吧。我管不了那么多,反正大澗村發展得越來越好了。”說這話時,下午兩點鐘的太陽正斜照在他家450平方米的三層小洋樓上。
□記者黃濤文員洪波圖
責任編輯:林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