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定期存款 典固定資產 降
日常開銷
投“基”保賺不賠?
當一些沒有什么基金知識的人也瘋狂地典房、轉存款投身“基民”行列中時,風險信號就已經發出了。
有人把2006年稱為基金年,因為在過去的一年里,“基民”們笑逐顏開,投資收益50%輕松平常。隨著2007年新年鐘聲敲響,在基金財富效應感召下,“不知基金為何物”的大批新“基民”開始扎猛子,要么將全部定期存款轉出來買基金,要么用住房抵押貸款買基金,“投基”成為一種時尚。
買方:
分秒必爭
從1月24日到26日,是交銀施羅德基金拆分后在中國農業銀行1元凈值銷售的日期。濟南市市中區農行某網點負責人告訴記者,這3天是該網點感覺比較恐怖的3天,因為每一個前來購買基金的市民,都表露出分秒必爭的架勢,好像耽誤了一秒鐘,就是痛失一次機會。
25日上午11點,一位30多歲的男士來到該網點要求立即申購58萬元交銀施羅德基金,當工作人員提出先查驗現金時,該男士立即火冒三丈,“買晚一秒鐘就麻煩了!”
經了解,該男士為了購買交銀施羅德基金,將自己的住房辦理了抵押貸款,然后從貸款銀行提大額現金到農行買基金。
據該銀行負責人介紹,該男子著急有道理。按照基金銷售規定,在3天的銷售期內,只要全國銷售份額超過100億份,該基金有權立即終止銷售,或者按照申購者申購時間和數量進行比例分配,這意味著早買早有把握。
炒家:
“只賺不賠”
昨天上午,在某銀行基金超市,一位中年婦女手里拿了一大堆銀行存單,金額有幾千元的,也有一二百元的。她要求將手里的定期存單全部提前支取,買成基金。工作人員解釋,有的存單三年快到期了,現在取款全部按活期計息,很不合算。這位中年婦女著急了:“你知道基金一天漲多少嗎?買了基金說不定三五天就漲回來了。”
新“基民”:
盲目跟風
面對一大批擁來的新“基民”,基金從業人員也有點無所適應。
中建信投基金超市的工作人員似乎聽慣了一無所知新“基民”的稀奇古怪的話。據工作人員介紹,不久前一位70多歲的老大爺來到基金超市,購買了一只基金后,大概已經出了大門了,又返回柜臺問道:“我這錢利息多少呀?”這位老人把買基金當成了銀行存款。
“我們寧愿投資者因了解(基金產品)而不買,也不愿意投資者因盲目而購買。”上投摩根基金公司總經理王鴻嬪表示。據該基金調查,新基民中有接近一半的投資者以前沒有購買過股票。在這波基金行情中,還吸引了一批年老投資者,他們拿出儲蓄資金買基金,一方面是對基金知識沒有任何了解,另一方面是對風險認識不足。
專家:
瘋狂是危險信號
齊魯證券研發中心證券分析師馬剛告訴記者,風險還是有的,去年井噴式的行情是天時地利人和,很難重演。
據這位專家統計,在2006年最后的4個月里,各種開放式基金凈值漲幅均超過50%,股票型基金凈值漲幅超過70%,高收益的基金4個月凈值增長超過150%。
基金的財富效應引發了市民對基金的崇拜,再加上少數基金宣揚的“把錢交給專家炒股”的理念,于是出現了轉銀行存款買基金、抵押房產買基金、勒緊褲腰帶節省錢買基金等現象。
“買基金跟買股票風險是一樣的!”馬剛告訴記者,老“基民”應該清楚地記得2004年的基金行情,當時也是有過一個基金銷售小高潮,在高潮中買基金的基民,絕大多數煎熬了兩年,兩年內基金凈值都在面值(1元)以下,兩年內何時賣都是賠錢的。
工銀瑞信基金公司總經理郭特華告訴記者,從日常工作中發現,很多投資者并不充分了解基金,對投資基金的風險認識不足。“聽說很多老年人最近拿出了畢生積蓄投資基金,還聽說有些人貸款購買基金,而且蔓延得非常快。一些投資者對基金回報的預期非常高,希望申購幾天后就能漲上幾成,這應該是一個比較危險的信號。”
◆新聞鏈接
單只基金一天募集400億
2006年12月7日,嘉實策略增長首發,認購太火爆,一天之內達到400億元,遠遠超出之前的預期,公司不得不宣布提前結束募集。這一規模不僅刷新了2006年5月廣發策略優選基金創造的184億元的發行紀錄,而且接近2005年全年39只股票型基金424.39億元的總發行規模。
2006年首發規模過百億的基金
名稱 發行數量(億份)
嘉實策略增長 419.17
廣發策略優選 184.18
華夏優勢增長 141.02
南方績優成長 124.77
工銀瑞信穩健成長122.29
易方達價值精選 117.91
鵬華動力增長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