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置資產3.18億元 “城中村”改革實現突破
青島萬名“村民”變“居民”
“我市已有近1.4萬名村民轉換身份成為城鎮居民。目前市內四區尚有74個‘城中村’的11萬村民也將加快向市民轉變!”昨日記者從我市召開
的“城中村”改革會議上獲悉,我市通過積極探索、推動,“城中村”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到目前為止,我市已順利完成了10個“城中村”的規范改革工作,依法合理處置集體資產3.18億元,近1.4萬名村民轉換身份成為城鎮居民。日前,國家發改委在全國推廣了我市“城中村”改革經驗。
“城中村”改革全國率先試水
盡管已是寒冬時節,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的長江路街道辦事處丁家河社區里卻是暖洋洋一片:被綠樹紅花環繞的居民樓整齊劃一,平坦整潔的小區道路一邊是管理有序的商業網點。生活在這里的居民一到晚上或周末,不是在棋牌室里打牌就是泡到健身房和影院里,進行休閑、健身、娛樂。
1989年,丁家河社區整建制“村改居”。去年通過社區集體經濟體制改革,丁家河社區建立的“青島環星達實業有限公司”無論是在管理體制、分配制度、激勵約束機制等方面都要優于傳統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在適應當前市場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初步顯現出一定的體制優勢。
根據統計,2006年丁家河社區實現集體經濟收入10500萬元、上繳稅金700多萬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0800元。社區集體經濟實現了可持續發展,居民過上了富足的生活。
據悉,丁家河社區只是一個縮影,目前在青島共有10個村實行了“城中村”改革。
“城中村”改革勢在必行
據介紹,我市“城中村”數量較多,分布范圍較廣,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我市“城中村”土地增值,積累增加,企業不斷發展壯大,集體資產規模隨之膨脹。由于“城中村”仍然不同程度地實行或保留農村管理體制、農村集體所有制和農村經營體制,集體資產管理沿用傳統模式,缺乏科學合理的制度安排和有效的監督約束,極易引發干群矛盾,影響基層穩定。同時,“城中村”集體資產處置又與解決村企合一體制、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建立村民社會保障制度密切相關。因此,加快“城中村”改革勢在必行。
從2004年起,我市在全國率先探索了以產權制度改革為主要內容“城中村”企業改制。并先后在李滄、四方和城陽、開發區進行了“城中村”革試點。為了保證了“城中村”改革試點的順利推進,市發改委會同有關方面先后制定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構建了較為完善的改革政策體系和較為規范的改革操作程序,并在創新經濟體制、轉換村民身份、落實社會保障、促進企業發展和創新社會體制、加強社區管理、鞏固基層組織等方面實現了新突破,為今后加快推進全市“城中村”改革積累了經驗。
11萬村民將加快向市民轉變
據悉,目前我市“城中村”改革實現了三個根本的轉變:村莊向社區轉變,實現社區和經濟組織分離;村民向市民和股東轉變,成為真正的市民,落實了社會保障待遇;集體經濟組織向規范的股份制企業轉變,建立了現代企業制度,加強了集體資產管理。
市發改委有關負責人表示,我市市內四區“城中村”總資產達36.6億元,土地總量35.92萬畝,涉及84個“城中村”的12.4萬村民。目前,尚有74個“城中村”的11萬村民也將向市民轉變。今年我市將在總結以往經驗基礎上,選擇一定數量具備改革條件的村穩妥地推進“城中村”改革。已改制“城中村”將加快產業結構調整,突出主業,借助股份制這一新的體制平臺,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加快發展。
(本報記者 柳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