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船公司都在加緊物流信息化的建設,以節省成本、提高效率并爭搶市場。”中外運集裝箱運輸有限公司山東分公司的胡愛云這樣告訴記者。隨著近幾年我國物流業的迅速發展,
為物流信息化軟件企業帶來了機遇,各軟件公司也紛紛涉足這一市場,爭搶這塊蛋糕,箱運、海程邦達等大型船公司和貨代企業在紛紛投入巨資進行信息化建設管理。
大小物流企業,冷熱兩重天
隨著物流市場的競爭日趨激烈,大物流企業的競爭陣地也延伸到了信息化方面。胡愛云說,各船公司都在加緊物流信息化的建設,高效的信息化軟件不僅可以節省企業運作成本,尤其可以降低人工成本,還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業內人士分析,我市各大船公司現在大都實現了網上訂艙等信息化的功能,各家企業的信息化水平實力相當。胡愛云說,為加快企業信息化建設的腳步,箱運公司上海總部自主研發了適合企業自身發展的信息化軟件系統,為此企業投入了大量的資金。
物流信息化的競爭也成為貨代企業的一個重要陣地,誰及時掌握了市場信息,就更有利于招攬客戶,一貨代企業的張先生這樣說道,原來企業每天的支出費用都很高,流程并不清晰,現在使用物流信息化軟件以財務為核心,可以隨時查出客戶貨物的流程,對超過一個月未予以答復的客戶,軟件系統將自動標注出來并予以答復,此外還包括像訂艙、月結等繁瑣的手續都可以靠信息化軟件來完成。
與大物流企業信息化發展相比,中小物流企業在這方面發展的速度要顯得滯后許多。造成這種境況的主要原因是大多數軟件系統的成本較高,而中小企業的起點很低,市場上缺少適合中小企業起步的信息系統,而多數開發商認為,物流信息系統市場在低端不具備開發價值。
業內人士分析,信息化水平偏低直接制約了中小物流企業的發展,也影響了這些企業的業務開展。目前中小物流企業中,普遍沒有配套的信息化管理系統,即使有,也僅限于針對財務管理、人力資源、客戶關系等方面。而大部分的中小物流企業基本沒有建立自己的信息平臺,這不僅準確率低、及時性差,而且出錯率高。
各軟件企業,“分級”搶市場
在物流行業競爭日益加劇的同時,軟件企業競爭也進入了白熱化階段,其中既有像世隆等這樣的本土軟件企業,也有像荊藝、吉聯等外來的公司,據統計,在青島的物流軟件開發和銷售企業多達十幾家。市場上的軟件企業雖然競爭激烈,但在市場的作用下,各企業之間也展開了“分級”競爭,像吉聯科技等一批軟件企業將信息化軟件銷售目標定位在大物流企業;而像世隆科技等一批軟件企業則把中小物流企業作為擴大市場的重要陣地。
吉聯科技的徐剛對未來市場表示出樂觀:“今年我們企業的客戶目標已經鎖定大物流企業,這塊市場正處于旺盛期,這時期至少要持續3~5年,春節剛過,我們與不少大物流企業就開始接觸,已經開始與海程邦達、富士康等企業進行合作。”目前,這個級別的軟件市場售價一般從十幾萬元到幾十萬元不等。
專家分析,市場上部分軟件公司開發的軟件售價只有幾千元,對于中小物流企業來說非常合適。世隆科技的劉麗艷告訴記者:“物流信息化軟件由原來單純的貨代操作軟件逐漸演變為具有管理功能的物流軟件,現在的軟件設計更為客戶考慮,從客服到訂艙,從派車到客戶的走貨情況,軟件流程清晰的顯示出了物流的每一步流程。
相關人士指出,物流軟件在個性化和產量化方面的需求難以統一,因此造成開發成本極高,如果要解決這個問題,關鍵是如何規范信息技術和開發的模式,加強咨詢服務,以滿足企業的個性化需求,雖然軟件設計的進入門檻很高,但是一旦進入,獲利空間是非常大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