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作業家長"加工" 專家稱應培養學生學習習慣
專家提醒:培養孩子好的學習習慣最重要
最近,記者在和一些小學老師交流的過程中了解到,不少孩子平時作業非常優秀,可一考試就狀況百出。老師們猜測,
可能有家長在幫助孩子“加工”作業,有些甚至是家長親自操刀。
而在早報教育QQ群里,一位媽媽也忍不住向記者訴苦,孩子作業“一片紅”非但不自我檢討,反而責怪她平時不肯幫忙,原因是班上其他同學的爸爸媽媽都幫忙一起完成作業。
對于這一現象,多名教育專家表示,家長幫孩子“加工”作業弊端多多,不利于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即使孩子作業很多很難,家長也不應代勞,而應及時與老師溝通。
家長幫忙理由多多
到底有多少家長在幫孩子“加工”作業?記者采訪了早報教育QQ群的部分家長,其中八成以上家長表示曾經幫過孩子“加工”作業,理由很簡單,一是現在的孩子作業實在太多,二是部分作業難度太大。
“又要簽字,又要默寫,又要批改,小孩子怎么可能獨立完成?”家長陳先生的孩子就讀小學四年級,平時孩子回家作業一堆,有時甚至一做要做到晚上10點以后。第二天又要早早爬起來去上學,做家長的自然心疼。“能幫就幫一些,看他做錯了幫忙糾正,不會做就告訴他怎么做,總還是想小孩子早點睡覺。”而家長祝先生則說:“小學二年級的一道數學題又涉及小括號,又涉及中括號,甚至還需要大括號的知識點,這么難的題目,小孩子怎么做得出來。”祝先生最后把這樣的題目放到網上,請求大家的幫助。
大部分家長“無奈”之舉使得另一小部分堅持原則的家長變得搖擺不定。劉女士說,自己一向反對陪女兒寫作業,一是不能向老師反映真實情況,二是會使孩子養成依賴心理。可現在孩子作業“一片紅”,挨了老師批評,還反怪她不肯幫忙。她也很矛盾。
專家建議“分層作業”
隨著家長幫忙現象愈演愈烈,種種弊端也逐漸顯現出來。作業是全優、考試卻露出馬腳的學生為數不少。教育專家因此建議家長多放手。
杭州開元中學校長金曉東認為,孩子題目做錯了,家長先一題一題去糾正,交給老師一份完美的作業,這十分不可取。只有把孩子真實的情況呈現在老師面前,才有助于查漏補缺,否則孩子永遠不會進步。“其實,回家作業有一部分不會做,是很正常的現象,不是非得所有題目都回答上來,孩子必定有一個從不會到會成長的過程。”金曉東說。
杭師院附小副校長孫麗女則認為,家長的期待值不要過高,而應該有一個‘由扶到放’的過程,以引導為主,多教方法,培養孩子好的學習習慣才是最重要的。孫校長同時給出一個建議,家長要和老師多溝通。如果覺得作業量太大,或者部分作業太難,家長可以適時向老師反映,而同時老師也可以嘗試一些“分層作業”的方法,針對不同層次的孩子區別對待,有助于減輕各層次孩子的壓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