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油、畜禽、果蔬、水產四大優勢產業年實現銷售收入390億元,出口交貨值160億元,稅金8億元,同比增長26%、15%和18%以上。”這是記者在市經貿委、財政局、農委等五個部門聯合下發的《2007年全市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意見》中看到的一組數字。
3月30日,全市農產品加工業工
作會議在市南區政府機關會議中心召開,這是全市農村工作會議后第一個農業方面的專題會,會議公布了首批50家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名單,六和、九聯、佳元、康大等青島民營企業巨頭均在列。
記者注意到另外一個數據,就是2006年,全市農產品加工業實現銷售收入310億元,同比增長30.1%。綜觀2007年我市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隨著九聯、康大等大型民營企業進一步增大產能,相對于政府定制發展目標的謹慎,今年青島農產品加工業實現持續增長30%并非沒有可能,400億元的產值大關很有可能在今年被沖破。
民營經濟重地
“近年來,我市農產品加工業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2006年農產品加工企業達到目2317家,完成產值313億元,農產品加工業產值和農業總產值的比例達到2.2:1,在拉動農民快速增收、推進農產品出口創匯、帶動優勢產業集群發展、促進訂單農業發展,提升農業整體素質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經貿委相關負責人士表示。
農產品加工業起源并依托于農村,農村也是我市民營經濟的重點區域。其實,在利群、海豐、泰發、即發、青變等民營企業巨頭的每一個動作都吸引人們眼球的時候,我們大多數人都忽略了青島農產品加工業的民企巨頭們。
“2006年,我們的銷售額突破了100億元。”青島六和集團的一位副總經理表示,憑借這個指標,六和集團也順理成章地穩坐我市民營企業的榜首。除此而外,青島民營企業陣營中,2006年銷售收入超過10億的就有十家,有兩家為2006年新增,這其中包括山東水產品出口老大佳元水產集團和青島農字號首家上市企業康大外貿,無論從產業規模還是增長速度,農產品加工業都讓人刮目相看。
在一份關于青島民營經濟2007年工作思路的文件中提到,“進一步壯大優勢產業,強力推進機電、紡織服裝、化工橡膠、農產品加工、海洋醫藥五大民營優勢產業發展,年內實現總產值1700億元。”而今年農產品加工業的目標銷售收入是390億,一旦實現,農產品加工業將實現和紡織服裝業的平起平坐。
多方共贏格局
青島的水產品出口占全國的四分之一,青島的花生出口占全國的一半,城陽的水產品出口、平度和萊西的花生加工頗具規模……不可否認,青島的農產品加工業已經發展到一個相當高的水平。
在這一過程中,九聯集團創造了“公司+合作聯社+農廠”的“九聯模式”、六和集團也在平度創造了依托保值合同為基礎的“六和平度標準化飼養模式”,這些企業在自身獲得巨大發展的同時,也帶動了區域經濟大發展,它們用自己的發展開創了多方共贏的格局。
單純從數字來看,成績是喜人的,但任何一個產業、任何一個區域的發展都必須是在數字持續增長的基礎上完成的,青島農產品加工業若想取得更多大突破,必須獲得穩定的持續增長。“廣東一個鎮的內衣年銷售額可以達到70多億,有800家企業。”一位市領導曾經用這個數字反襯青島該產業的發展水平,“假如把這個數字移植到農產品加工業領域,我們需要做出的努力也還有很多。”
青島農產品加工業能夠順利沖擊400億大關具有多重意義,一方面,產業優勢壯大有助于以萊西、平度為代表的農產品加工企業重點區域在全國取得更高的知名度,另一方面,有助于青島民營企業涌現出更多的類似六和、九聯、康大這樣的大型企業,而農產品加工業本身產業化之后對青島新農村建設也將構成有力的支撐。
本報記者 門國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