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節成嶗山經濟“引擎”
“乘數效應”拉長產業鏈帶動村民增收
“如果用一列嶄新的動車組來比喻嶗山區旅游的話,那么旅游文化節毫無疑問就是‘火車頭’!”嶗山區第四屆旅游文化節有關負責人對記者說
。
記者獲悉,第四屆嶗山旅游文化節自4月26日開幕以來,“富民增收”的辦節宗旨已經得到了詮釋。從單純以旅游為重點的第一屆節會舉辦,到今天的以“立足三農、富民增收”為根本前提,形成了一條依托農業,集旅游觀光、餐飲、住宿、漁業、農產品貿易為一體的產業鏈,嶗山旅游文化節凸現“乘數效應”,成為帶動嶗山經濟騰飛的強力“引擎”。
節會促漁民投身服務業
6月5日上午,剛送走兩位客人,黃佳愛還沒來得及打掃房間,一對情侶已經把行李放到床上“占位”,而對黃佳愛來說,自家的家庭旅館從旅游文化節開幕以來幾乎每天都是這樣“火爆”。黃佳愛今年50歲,是嶗山區沙子口街道西麥窯社區的農民,2004年以前,他以出海打魚為生,既有風險又不穩定。后來他響應街道政策在自家的小院里接待游客住宿,當年純收入就超過了3000元,而這一數字到去年時已經被更改成2.1萬元。“現在我年齡大了,經營著小旅館,雖然只有3個房間10個床位,但也能輕輕松松賺滿腰包了!
像黃佳愛這樣走下漁船通過從事旅游服務業致富的,在嶗山區早已屢見不鮮。第一屆旅游文化節舉辦時,“山海人家”家庭旅館經營農戶只有八家,到今年節會舉辦已經發展到110戶,而且旅館的生意也由原來的旅游旺季發展到現在的一年四季。
四個街道各打“特色牌”
嶗山旅游文化節的規劃以嶗山區農業資源為主,包括沙子口、北宅、王哥莊、中韓四個區域的農業資源及其周邊山、海、林、地資源,在各自資源優勢的基礎上,嶗山旅游文化節在各街道發揮的“乘數效應”不盡相同。
沙子口主打“山海休閑游”的口號,為廣大市民及游客推出了觀光、采摘、品嘗、娛樂、住宿、求知、商務會所等各種特色活動。“櫻紅果美招游客,足不出戶農民樂”是北宅街道的真實寫照,北宅借著生態保護區和飲用水源保護地的優勢,發展了以生態旅游業為載體的農業觀光旅游、農家宴、農家樂、農家旅館。王哥莊則立足產業開發向縱深擴展,發展以茶為媒的生態旅游業,規劃建起了中國茶葉博物館、觀光式茶葉加工車間等,進一步提升了茶旅游的檔次和其對茶產業的支撐度。中韓街道則圍繞“花”做起了文章,推出網上訂花、購花和花卉養護一條龍新服務,將產業鏈擴展至新興的互聯網服務業。
一個節會拉動整個產業鏈
“靠山吃山”是過去嶗山區農民生存方式的真實寫照,如今,這種傳統的單一型經濟模式被多元化、產業化模式所取代,從而形成嶗山區經濟發展產業鏈,使嶗山區的資源得到更廣泛更深層次的挖掘。
據統計,第一屆嶗山旅游文化節僅節日收入2000余萬元,帶動相關產業增收5000多萬元;第二屆嶗山旅游文化節節日收入7160余萬元,帶動相關產業增長34%;第三屆節日總收入1.2億元,帶動相關產業增收9600萬元,比去年同比增長64%。數據顯示,嶗山旅游文化節充分發揮了“乘數效應”的巨大作用,堅持“以旅富民”的方針口號,不僅推動了整個嶗山區以旅游農業為特色的都市農業的發展和形成,而且推動了整個青島旅游休閑業的不斷進步。
(通訊員 宋娜 賈偉 王寧 記者 柳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