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9日上午,一名考生在國內一所名牌大學的咨詢臺前咨詢。當日,一場高考招生咨詢會在鄭州紫荊山廣場舉行,國內的100多所大專院校設立了咨詢臺,為剛參加完高考的學生和家長
解答有關招生的問題,以便學生填報志愿。 新華社記者 王頌 攝
三十年風雨一晃而過,重新恢復的高考制度進入了而立之年。
三十年前,幾百萬從工廠、部隊、農村走來的莘莘學子,懷揣著滿腔抱負,斗志激昂地挑戰那一神圣時刻。三十年后,擠過獨木橋的人們,很多成為當今社會的中流砥柱,也成為大家羨慕的對象。
于是,從那一刻起,“鯉魚跳龍門”的傳說便為高考所特有。
然而,回首這三十年,高考似乎成為一個包袱,越走越沉。高昂的學費與緊迫的就業形勢,使付出與回報不成正比;學以致用的理想與學無所用的客觀現實,使應試教育被形容為八股科考。
最為重要的是,即使鯉魚跳過了龍門,也沒有了傳說中身份的巨變。大學畢業生正在經歷由分配工作,到推薦工作,再到自主擇業的變化。這不是高考在退步,而是社會在進步。
百萬學子和家長們并非沒有看到這種變化,但是,三十年所積淀下來的固有經驗告訴他們:上大學仍然是成才的唯一之路。
被“擠落”者或心有不甘,或心存僥幸,甚至鬼迷心竅,他們試圖開啟“獨木橋”外的一條捷徑。雖然教育部門三令五申,沒有捷徑可循。無奈,“急紅了眼”的家長和學生們,已經不能自持。
這些對于騙子們而言是值得慶祝的,這是他們的“市場”。騙子們編織好騙局,許諾考過百分即可上名牌大學,或通過關系去運作等等,即使再拙劣,仍有人進來。騙子們獲得了豐厚的“利潤”,學子們卻被送進危險的虎口。
高招過程中的黑幕一次次被拉開,很多人還是不能警覺。
法制網本期組織專題,一方面再次提醒那些尚不清醒的人們;另一方面,通過揭示高招黑幕,來分析其背后所存在的深層社會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