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琳愛近影
????走進山東聊城陽谷縣劉廟村一個普通的農家小院,院里花木葳蕤,一位白發碧眼的美國老太太笑著迎了出來,她就是牧琳愛,今年90歲了,已經在這里定居了9年,是中央電視臺2007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排列前20位的候選人之一、山東省2007年十大新聞人物之一,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和“面對面”欄目都對她做過報道。
????牧琳愛穿著一件粉色的毛衣,胸前掛著一串項鏈,顯得
精神煥發,充滿活力。老人很健談,說自己正在寫一本書,她喜歡思考問題,經常向人提一些科學方面有挑戰性的問題,比如人能不能不睡覺?她對科學研究感興趣,喜歡讀這方面的書。說起為什么到聊城來定居,還有一段淵源。牧琳愛的父親是美國傳教士,與牧琳愛的母親在開往中國的船上相識并相愛,1917年牧琳愛出生在中國北戴河,從小隨父母住在山東聊城山陜會館附近,一直長到13歲。她常和幾個中國的小伙伴在一起玩耍,結下了深厚的友情。當時中國處于戰亂時期,軍閥混戰,民不聊生。小牧琳愛看到周圍的人受窮挨餓,想幫助他們,卻無能為力。她的父母經常給窮人捐獻出衣物和食品。離開中國時,父親對孩子們說:“中國人民勤勞、善良,可惜就是活得太苦了,希望你們長大以后,能夠回到這里來幫幫他們。”小牧琳愛記住了父親的話。
????回國后,牧琳愛一家住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圣路易斯城,在那里,牧琳愛讀完了大學,又轉到田納西州溫德堡大學拿下碩士學位。她學的是醫學護理專業,為的是更方便為貧苦大眾服務。當時她父親已經重返中國。牧琳愛想學成后也去中國,和父親一道援助中國人民。拿到碩士學位后,牧琳愛和社會學碩士艾德溫結了婚,她向丈夫吐露了想去中國的打算,但是丈夫沒有同意。他們居住在美國科羅拉多州丹佛市,養育了兩兒兩女,擁有帶花園的大房子和40英畝的私家山林,生活得非常舒適。雖然不能去中國,但牧琳愛一直關注著中國的變化,為中國的改革開放感到高興。
????1992年,牧琳愛給山東聊城市政府寫了一封信,請求幫助查詢她童年在聊城的小伙伴周仁杰,聊城市政府給她回了一封長達5頁的信,詳細地告訴她周仁杰子女的聯系方式。牧琳愛深受感動。這一年牧琳愛和丈夫來到中國旅游。在聊城,牧琳愛夫婦受到了周仁杰子女的熱情款待,60多年后故地重游,看到這里翻天覆地的變化,牧琳愛感慨萬千。他們又去了桂林、海南、三峽、西藏等地,此時牧琳愛仍有來中國定居的念頭,促使她產生這個念頭的原因,已不再僅是想來幫助中國的普通老百姓,而是經過旅游她更加喜歡這個國家了。艾德溫非常欣賞中國的風景,他對妻子說:“難怪你會留戀這里。”
????1998年艾德溫在美國去世,牧琳愛不顧子女的反對,變賣了自己在美國的房產、汽車和山林,于1999年獨自一人提著兩只大行李箱來到中國,實現了自己追求半個多世紀的理想,這年她已經82歲。
????行前牧琳愛給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寫信,講自己要來中國工作的理想和抱負,請基金會予以幫助。來機場迎接的基金會人員聽了她的陳述,為她想來中國的執著所打動,把她介紹給聊城市政府。聊城市政府根據牧琳愛想去農村定居的心愿,將她安排在陽谷縣劉廟村。那里為牧琳愛騰出村里位置最好的一套院落,把房屋粉刷一新,配齊了冰箱、洗衣機、彩電、電腦、電話、沙發等電器家具,還為她請了一位年輕的女翻譯。牧琳愛對歡迎她的人說:“我是來這里扎根的,不是來做客的,如果我的到來給你們增加麻煩,我會愧疚和不安。”她付清了雇用翻譯的費用和購買所有生活用品的費用以及房租、煤水電費。
????牧琳愛自己動手改造家園,她不習慣用農村的旱廁,就把一只木凳鋸短制成簡易的坐便器架在旱廁的蹲坑上。她在院子里開辟出花園,種上花草,在院內墻壁上噴繪出壁畫,在靠墻的地方堆出一座假山,假山上設置了“噴泉”,在屋里一按電鈕,“噴泉”就會噴出水來。她把村里一座荒廢的園子拾掇出來,種上花草樹木。
????她還要把自己的愛給予更多的人,想在村里捐建一所希望小學。聽說村里已經有了學校,于是她捐出3萬美元,幫學校建起了正規的微機室,開設計算機課。她義務擔任學校的英語教師。她特別喜歡孩子,常給村里幼兒園的孩子送糖果和玩具。得知村里要搞綠化,她捐出6000美元購買了近10種樹木花卉,和孩子們一起植樹。為幫助村民致富,她為村里引進了一種美國優質果樹。她在家訂閱了《中國日報》,常為村里的發展建言獻策。牧琳愛還應邀擔任聊城國際和平醫院的名譽院長,率領該院一個醫療小組赴劉廟村為所有老人做眼睛保健義診,5位患有白內障的老人的更換晶體手術費用和23位老人配眼鏡的費用牧琳愛全部包了下來。每到周末,牧琳愛都要趕到聊城國際和平醫院給醫生護士們講課,或講專業知識,或教英語。她還通過自己的女兒在美國購買一種新的治療儀贈給醫院,請來研制這種儀器的博士來為醫院培訓專業人員。牧琳愛讀碩士時學的是精神病學,她現在正打算在醫院建一所精神病院。
????牧琳愛在劉廟村居住的9年來,和村里人相處很融洽,村里人把她當作自己人,逢年過節,村里對她和其他村里人一樣發一桶油和其他食品,她欣然接受。老人說:“我只要求簡單的生活,以自己的愛心幫助別人,愛護別人,這樣我就很快樂。我喜歡中國人,中國人對工作很有熱情,對未來很樂觀。”老人還要把自己完全徹底地奉獻給中國,她向中國紅十字會申請捐獻遺體,已得到批準,她怕事后被人忘了,就把那個小標志貼在了自己的護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