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島網友救援隊合影
青島網友救援隊凱旋(中為隊長楊樹)
青島新聞網6月15日訊5月19日,一支特殊的隊伍從青島出發,開往四川綿陽。他們當中,最大的已經46歲,最小的24歲;他們當中,有醫生,有護士,有退伍軍人;他們當中,三名女子年華正好,在四川,她們巾幗不讓須眉
,搬磚頭,運糧食,回青時,三個女孩皮膚被曬得黝黑,胳膊上還帶有未痊愈的傷痕。
5月31日,記者跟隨網友在青島海泊河高速路口迎接了這幫凱旋的勇士,至此,他們已經順利完成在四川的救援任務,為四川大地震的災后救助工作貢獻出自己微薄的力量。
考慮到隊員們旅途勞頓,原定于5月的采訪一直推遲到6月中旬才進行。然而半個月過去了,再提起那段在四川的日子,隊長楊樹依然記憶猶新。
網上發帖募集志愿者 周密籌備確保萬無一失
楊樹,青島救援隊隊長,網名“蔫冬瓜”,回青島后,冬瓜將自己的網名改成了“黑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他靦腆得說:“綿陽那邊特別曬,我們18個人無一幸免,全曬脫了一層皮?!?/span>
楊樹是青島佳合升電器安裝有限公司一名普通的通信施工人員,這次網友救援行動就是他一手發起的。5.12大地震后,楊樹一直計劃著去災區救災,但如何將個人行為整合成一次合理又不給災區造成麻煩的行動,讓他費勁了心思。
說到這里,楊樹給記者看了一個特殊的電腦文件夾,里面有報名表、隊員信息登記表、隊員須知、隊員日常體溫檢測記、四川省及沿途各地聯系人名單及電話、青島至綿陽駕車路線等多個文檔?!霸诮M織報名前,我詳細查閱了災區的地理情況,并和綿陽地區的紅十字會建立了聯系,獲得了官方支持,最后,我才敢在新聞網上發帖,招募志愿者?!?/span>
據楊樹介紹,這支18人網友救援隊是根據職業、身體素質等多項因素,從三百多名熱心網友中挑選出來的。一部分網友雖然沒有入選,當仍熱心得提供了車輛GPS導航,以及帳篷等必需品。
余震天天有 睡露天帳篷吃饅頭咸菜
隊員們難得吃到香腸
楊樹的救援隊駐扎在靠近北川的安縣黃土鎮,幾乎每天都有余震。為了不給當地政府添麻煩,隊員們睡在自帶的兩個帳篷里,天氣熱的時候,有的隊員便從車上拖下一個腳墊,露天而睡。
“最讓我們惱火的是下雨天,我們帶去的帳篷不防水,有一天晚上水都漫到了脖子,大家只好去災民的帳篷里躲躲雨,等雨停了再出來?!睏顦溲a充到,即使下雨,大家都沒占用災民的帳篷,僅僅在救災帳篷里避避雨,就回到車上或者找塊干地睡下。
問到他們的伙食,楊樹似乎很滿意:“災民們都吃方便面,后來條件好點了才有了伙房。我們自帶了火腿腸、饅頭和咸菜,火腿腸分給了災民,我們每天就吃饅頭、咸菜,一個隊員都沒餓著?!?/span>
史上最牛三輪車驚現四川 山東人賑災暖人心
問及最感動的事,楊樹眼睛一亮,說起他在安縣看到的“史上最牛三輪車”。在安縣救助點,楊樹碰到了來自山東莒縣的十幾個農民兄弟,他們開著三輪車一路來到災區,吃住都在車上,不給當地政府添麻煩,幫助災民安置帳篷、搬運物資。
“他們基本上是流動作業,去附近各個縣幫忙安置災民點,讓我們十分感動。”說到這里,楊樹紅了眼眶。
18人救援隊不斷壯大 青島志愿者袖章成風景
青島救援隊到四川后,主要協助當地紅十字會做一些災民安置工作。大家安裝帳篷、進山送藥、分發食物,忙得不亦樂乎。
“我們剛來的時候,災民點什么都沒有,來自全國各地的志愿者、政府施工人員一起,搭建起了綿陽市黃土(北川災民)抗震救災點,這才開始了正常的生活?!睏顦潋湴恋谜f。
“另外,我們的救援隊不斷壯大,大家統一佩戴青島志愿者的袖章,成為災民點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最讓人感動的是,6.7歲的小孩,80多的老人也都自發帶上了我們的袖章,幫我們搬運物資,共建災民救助點?!?/span>
四川女孩過生日 志愿者共唱國歌送祝福
在接受采訪時,楊樹主動給記者講起了這樣一個故事。故事的主角是一個15歲的四川小姑娘,在得知她生日當天,四川自貢交警千里迢迢送來了蛋糕,各地志愿者將自己帶來的食物湊在一張防雨布上,拼成一頓特殊的生日飯。
說到這里,楊樹偷偷告訴記者:“我們還委托綿陽的朋友送來了青島啤酒和可樂,那是我們在四川吃得最腐敗的一頓飯了,有酒有肉,有各地的朋友,還有漂亮的小壽星。”
楊樹說,那個晚上,志愿者不約而同得唱起了國歌,沒有人哭泣,但歌聲震天,給大家帶來了力量。
災民淚別青島志愿者 四川交警護送至成都
青島救援隊5月29日結束了在四川的救援行動。離開時,天降大雨,災民自發組成送行隊,老人孩子都哭了,堅強的志愿者也哭了。由于下雨路況不好,四川自貢交警一路從綿陽護送青島救援隊到達成都,以此表示對他們的感謝。
至此,青島救援隊已輾轉四川沸水鎮、秀水鎮和北川等多個鄉鎮,順利完成了災民點的安置工作,給四川人民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在采訪快要結束的時候,楊樹給記者提供了很多寶貴的現場照片。他說他的隊員們很勇敢,三個女孩子很“男人”,不怕苦不怕累;男人們更是挺起了脊梁,展示了山東爺們的風采。
楊隊長說:第二批救援隊將會再次奔赴四川災區,幫助他們重建家園。
青島新聞網記者 卜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