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報6月17日報道 在6月14日發生的日本巖手·宮城內陸地震中,日本地震預警系統再次發揮作用。據記者了解,中國也將在首都圈和蘭州地區率先建立類似的地震預警系統。
????地震波到達前數秒預警
????所謂地震預警,是指在地震發生后,利用地震波傳播速度小于電波傳播速度的特點,提前對地震波尚未到達的地方進行預警。一般來說,地震波的傳播速度是每秒幾公里,而電波的速度為每秒30萬公里。因此,如果能夠利用實時監測臺網獲取的地震信息,以及對地震可能的破壞范圍和程度的快速評估結果,就有利用破壞性地震波到達之前的短暫時間發出預警。
????以“5·12”汶川大地震為例,如果該地區建立了地震預警系統,并且能夠在地震波到達北川、青川等地區之前,提前數秒至數十秒發出預警,這些災區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或許不致如此慘重。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所副所長李小軍博士告訴記者:“尤其是學校,10秒鐘就可以跑出去不少孩子。”
????一般來說,地震預警系統只對距離破裂斷層50公里至200公里的范圍有效。對于50公里以內的地區,即使發出預警可能也來不及反應;而對于200公里以外的地區,地震產生的破壞可能又不嚴重,沒有必要發出預警。
????少數重大工程設預警系統
????目前,中國內地尚未建立規模性的城市和重大工程地震預警系統,僅在少數重大工程建立了小規模的地震報警系統或地震人工緊急處置系統。其中,廣東大亞灣核電站1994年建成地震預警與緊急處置系統,當地震動超過給定的限值時,中心控制室將采取相應的緊急處置措施。此后,秦山核電站、嶺澳核電站也相繼建成了類似的地震預警與緊急處置系統。2007年,冀寧輸氣管線也建立了地震監測與報警系統。
????在“5·12”汶川大地震之前,中國政府已經認識到了地震預警系統的重要性。在2007年10月發布的《國家防震減災規劃(2006-2020年)》中,即明確提出,要建立地震預警系統,其中,到2010年要加強地震預警系統建設,加強重大基礎設施和生命線工程地震緊急處置示范工作。
????示范系統下半年將啟動
????據了解,中國地震局將在首都圈和蘭州地區建立地震預警示范系統。這一計劃在“5·12”汶川大地震之后已經得到批準,預計于今年下半年正式啟動。
????此外,其他一些省市也有意引入地震預警系統。據李小軍博士介紹,陜西省和重慶市就相繼在汶川大地震前后,著手與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所等機構商討建立地震預警系統的技術方案。
????相關鏈接
????日本“緊急地震速報”系統
????日本科學家去年10月推出全球首個“緊急地震速報”系統,探測到地震跡象后立即通知居民和各大機構,讓居民掌握“黃金分秒”逃生時間,減低人命傷亡。
????日本擁有龐大地震感應器網絡,沿岸地底安裝了1000個感應器,每個相隔25公里。地震發生時會釋放兩種震波,P波破壞力較S波弱,但速度較快,秒速7公里,破壞強大的S波秒速為4公里。感應器探測到P波后,會即時進行量度和分析,然后將數據傳到氣象廳,讓研究員推測S波的強度和規模、地震區域和需多久傳送到地面等情報。
????“緊急地震速報”讓市民有最少數秒、最多約30秒的寶貴時間,為即將來臨的地震作好準備。
????專家指,若某地區預早兩秒獲得預報,死亡人數會減少25%,若預早5秒,市民會有足夠時間躲進桌下或保護頭部,死亡人數可大減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