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以來,中國股市遭遇一場罕見的“地震”,災情之重創下12年最大周跌幅13.8%。本周二,還創下中國A股歷史上的第一次“十連陰”。市場的灰暗和信心的低迷幾乎進入冰點,基民拋棄基金,基金拋棄市場,中國股市真的失去自己的方向了嗎?
????汶川地震發生后,無數“許三多”們 高喊“不拋棄,不放棄”的信念,演繹了一把股市的“愛國行情”。然而,短暫的熱情往往付出更深的寂寞,全球經濟危機難測的迷霧,
再一次輕松地模糊了中國股市的航向,于是泰坦尼克號遇上冰山的故事開始上演。
????每一次市場暴跌,中小投資者無一例外都是最大的受害者。數據顯示,上周的前3個交易日里,A股市場每天蒸發6800億元的市值,意味著每一位投資者平均每天損失1萬多元。另一項調查顯示,從2007年1月1日起至今,參與調查的投資者虧損比例高達92.51%,盈利的投資者僅有4.34%,勉強保本的占3.15%。其中,59.98%的股民目前虧損占其金融財產的50%以上,14.50%的人虧損占其金融資產的40%。
????很多人感到驚訝的是,如此大范圍的虧損,即便在過去漫漫熊市中也極為罕見。人人都知道“股市有風險,入市需謹慎”,但困惑的是,如此連續的非理性暴跌,股指天天坐“過山車”,資本玩家興風作浪,翻手為云,覆手為雨,是不是股市的正常風險釋放?相比于4月份的惶恐不安,股民當前更多的是對于虧損和暴跌的麻木,只好拿玩笑緩解苦澀:“這市場如果每天跌200點,再跌15天,上證指數沒有了,等于零了,可能嗎?這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
????盡管目前在全球輸入性通漲壓力和自然災害面前遇到了一定的困難,但這是階段性的,與美國經濟衰退危機和越南的金融困境相比,中國經濟健康穩定發展的勢頭是清晰的,經濟的“晴雨表”卻怎么近乎失靈?暴跌不止,言何資本市場健康穩定發展?暴跌不止,空頭不止,中小投資者如何才能免于任人宰割?暴跌不止,使過去一年A股市場不僅沒能有效增加國民的財產性收入,反而在不斷地吞噬國民的個人財產,言何分享中國經濟增長的紅利?這樣的股市還有沒有吸引力?
????監管層和投資者一樣,都期望有一個穩定理性的股票市場。但一年多來,中國股市一直大起大落,有20個交易日,上證指數單日跌幅超過150點。平心而論,最近一段時間,管理層對市場聲音給予了積極回應,比如調整了不合理的印花稅,對大小非減持進行了政策性制約。不久前,監管層還強調投資基金在維護資本市場穩定方面要有大局意識,要堅持價值投資、長期投資和規范投資理念。央行金融穩定分析小組剛剛發布的《2008年中國金融穩定報告》中,同樣明確提出應該避免股票市場出現大幅波動。
????然而,保持股市穩定,顯然不是打一兩支強心針就可以奏效的,把維護股市穩定的責任寄托在投資基金的身上更靠不住。借用網民的話說,管理層出手不能像涂抹“風油精”一樣,涂的時候效果不錯,卻是治標不治本。
????穩定股市是監管層的重要職責。越是灰暗的時刻,越應當致力于完善制度缺陷。任由股市江湖血雨腥風,倚天屠龍,并非成熟市場,只能證明監管的滯后和軟弱。國內資本市場的基礎性制度建設,還有許多死穴要解。因此,當大小非解禁、再融資、IPO發行被眾多股民視為“毒藥”和“股市洪水”的時候,監管層的“紅綠燈”該怎么亮,需要大智慧,考驗其成熟程度。
????正如有關人士指出,“我們現在面臨的最大敵人,是以市場化的名義,為偽市場化張目”。何出此言?且看“權貴大小非”。市場上有兩類不同性質的大小非,一是承擔風險、獲取收益的股權投資者,而另一類則是只有收益毫無風險的權貴大小非。所以,維護權益大小非股東的利益,不過是維護資本市場的潛規則,結果只會導致問題越來越嚴重,股改之后限售股越來越多,既得利益越來越強大。
????本周,國家統計局前局長、國家統計局顧問李德水在國家統計局官方網站發表題為《中國的股票市場完全可以實現穩定健康發展》的長文。文章稱,在我國經濟基本面總體看好陽光燦爛的情況下,股市行情卻大幅下跌,陰雨綿綿,明顯有悖于“晴雨表”原理,只能是暫時現象,“中國股市是不會辜負成熟的投資者的。”
????辜不辜負投資者,要看有沒有一個成熟的監管層。因為中國股市的“定海神針”,不只需要中國經濟良好的基本面,更需要成熟的監管層。(成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