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蘇振華
????多年以來國內油價遠低于國際市場,此次油價大幅度上調之后,國內油價與國際油價之間每噸仍存在4500元左右的價差,這意味著,國內油價要與國際油價接軌,每升仍要上漲3-4元錢。
????目前國內油價之所以能維持在相對低位,是因為政府給予了財政補貼。油價管制和補貼的具體做法是,先讓中石油、中石化按照國家指令制定成品油價格,由此發生的虧損然后再由財政進行補貼。4月份,中石化
就獲得了財政補貼71億元,1-3月的這個數字是74億元。對能源企業進行補貼,最終都是由全民埋單。討論這種價格管制政策是否合適,首先須澄清的基本事實是,維持低價的價格補貼是補貼給了誰?
????其中的邏輯鏈條是,財政補貼石油生產性企業僅僅只是第一步,在下一環節,石油的消費者是真正的受益者,消費的越多,從中得到的補貼就越大。包括三類消費者,一類是個體性消費者,比如私家車的用戶;一類是公車的使用者;還有一類是用油的生產性企業。
????事實上,一部分油價補貼進入了私車、公車使用者的口袋,當然對公共交通使用者同時也有一定補貼。另一方面,中國現在是一個巨大的外向型經濟體,中國制造的工業品之所以能夠在國際市場上所向披靡,蓋因為價格低廉的緣故。當這些因國內油價低而能夠實現高能耗生產的產品出口到海外市場時,真正的受益者是最終的國外消費者。
????政府管制油價,其中的政策目的是為了避免給節節攀升的CPI指數“火上澆油”,同時保證民生的需要。如果說中石油和中石化的行政性壟斷有一點合法性的話,就在于這些行政性壟斷企業應該以民眾可承受的價格提供能源普遍服務,但目前的補貼政策似乎并沒有實現這一目的。至于對CPI的控制,也是表面意義上的:目前的石油低價客觀上鼓勵了對石油以及對其它生產要素的消費,形成了拉升CPI的力量,一頭是按住了石油的名義價格,一頭是拉升了其它要素的價格,對CPI的影響是此消彼漲,且消耗了大量的財政資金,而這些資金原本可以用于其它領域。事實上,任何管制政策對CPI都不能產生實質性影響。
????著眼于民生目的,可行的辦法應該是:放開石油價格,調整補貼方式,取消對石油生產性企業的補貼,改為對消費者進行補貼,財政直接對低收入階層和民生事業比如出租車進行補貼。這樣一方面可以讓價格信號來調節石油的供需,遏制對石油的過度消費;同時又能保證民眾的生活水平不下降,補貼則最終真正由民眾享有,實現政策目的與政策手段的一致性。目前,政府非常重視“油價民生”并不斷出臺相應補貼政策。
????當然,當下對石油管制政策進行審慎選擇其實也只是權宜之計,更重要的是,在長期內必須打破石油供應市場的行政性壟斷,讓市場機制真正運轉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