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上海話里,表示“躲藏”意思的“ya”字怎么寫?表示“剩余”的“ting”字怎么寫?在剛剛結束的上海大學第二屆國際上海方言學術研討會上,來自國內外的多位語言學家對《上海話大詞典》進行了審定,以往這些“說得出寫不出”的滬語統統有了對應文字,上海話難寫的尷尬歷史宣告結束。
????上海大學教授錢乃榮介紹說,此次審定的“寫不出的字”共有52個,之前從沒有對應書面語。專家將其分為“寫不出字的 名詞”、“打不出的字”、“寫不出本字的動詞”、“寫不出字的形容詞”和語氣助詞、擬聲詞等幾大類,而選定的替代字讀音和上海話讀音基本相近。
????在這批借用字中,“打不出的字”所占比例最大。如表示“歪斜不穩欲倒”意思的“圮”字;表示“雨雪因風吹如霧散飄進來”的“抨”字;表示“剩余,留”的“挺”字。
????其次為“寫不出字的形容詞”,如表示“背曲”的“佝”字;表示“倔強”的“艮”字;表示“氣喘”的“吭”字。此外,“壯”被用來表示“胖而突出的樣子”;“生砰砰”被用來表示“態度生硬”;“湯湯”被用來表示“被雨完全淋濕的樣子”。
????在“寫不出本字的動詞”中,表示“躲藏”意思的“ya”字被確定為“迓”;在“寫不出字的名詞”中,“”字用來表示“積垢”意思。
????記者發現,上海話中用來罵好動的人的“活猻”用了“活”字,之所以不用“猢猻”的“猢”字代替,錢乃榮解釋說,這兩字讀音差異較大,用“活”字更為接近它在上海話中的讀音。
????上海再成流行語集散地
????“拗造型”版權屬于滬語
????從去年開始,“拗造型”一詞忽然流行開來,在博客、網絡語言,甚至日常生活當中被廣為傳用,使用范圍涉及全國各地,不少人還把它寫作“凹造型”。有人認為,這個詞最早為洪晃使用,而洪晃是北京人,這個詞的“版權”當屬于北京人。
????不過上海大學教授錢乃榮對此表示反對,他解釋道,從語言學上講,“拗造型”的“拗”字對應的讀音和含義本來是滬語獨有的,而北方語系里并不存在。當初洪晃應該是借用了上海話。
????參照新詞典輕松輸入上海話
????在去年12月剛剛出版的《上海話大詞典》(拼音輸入版)當中,“拗造型”一詞即被收錄,此外還有 “淘糨糊”、“有腔調”等詞語,錢乃榮教授表示,這些詞都是“走出上海,走進全國”的。
????錢乃榮教授認為,改革開放30年來,上海又成為全國新詞語和新流行語的集散地,有大量的新生詞語在上海創造出來和通過上海人傳播開去。上海再一次成為大量口語新詞語的發源地和出發地,實現了口語書面語、方言普通話新一輪的交融。 “這種方言和書面語、通用語的互動融合實際上在20世紀初葉的上海早已產生過,如當時和接著在上海話中產生的‘馬路、洋房、書局、報館、報紙、公司、咖啡、色拉、啤酒、冰淇淋、麥克風、圖書館、博物館、資本、社會、文化、藝術、特權、具體’等等新詞很快都傳入書面語通用語,以至使現在有些人以為這些詞原來不是上海方言詞語,而一開始就是國語詞語。 ”
????《上海話大詞典》之所以推出拼音輸入版,錢教授解釋,自去年在網絡上公布上海話輸入法后,雖下載次數已達20多萬次,但是青年人在使用中遇到兩大困難,一是對上海話的拼音不熟悉,二是對上海話詞語的書寫漢字不清楚。新版《上海話大詞典》就解決了這兩個問題,使用者對照這本詞典可以輕松地打出上海話的字詞。
????詞典中還附有 《上海話900句》及其發音CD,這不但便于新上海人學習上海話,而且也能使青年上海人快速學好那些常用句子中的上海話詞語寫法。
????“進了校園不準說方言”不合適
????“現在很多上海小囡已經不會講,講不好上海話了! ”近年來,不少人擔心,由于中小學、幼兒園課堂一直使用普通話教學,再過若干年,是否會出現上海話消亡的情況。在此次論壇上,多位語言專家也提出了建議。
????錢乃榮教授在會上指出,不同的語言與方言都是國家的語言資源,是構成中華民族多元博采文化的基礎。他認為,一方面,應當正當開放方言空間,糾正一些過激做法,如在幼兒園、小學中學課外禁止說方言,進行評比。另一方面,地方電視臺、電臺也應當適度開放一些方言節目的空間,使當地人能經常聽到相對標準和自然的方言,傳承方言中的有特色的語匯。在電視臺、廣播中適當播送上海話的新聞和文娛節目,“如果這兩點能做到,上海話就不會失傳。 ”
????“使用普通話也應該看‘公域’和‘私域’,‘進了校園就不準說方言’的做法是不合適的。 ”上海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專家張日培也在會上指出,要區分“公域”和“私域”,“公域”是指政府會議、課堂教學、新聞播音等場合,“私域”是指公務員之間、師生之間的日常生活交際范圍,“語言政策的具體執行者,檢查評估的非政府人員等,極易形成簡單化的機械思維,如‘校園內應當百分之百地使用普通話’‘一般學校做不到,語言文字工作先進的學校應該提出高標準、嚴要求’等”,在對語言政策的解讀上是不全面的。(來源:解放網-新聞晚報 記者 李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