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于德國當地時間2月14日晚閉幕。閉幕式的明星陣容主要靠德國本土明星維持局面,走上紅地毯的真正大牌除了評審團主席蒂爾達-斯文頓之外,只剩下德國著名導演維姆-文德斯。這一局面實際上已悄然預示了當晚的擒熊結局會讓諸多熟人難堪。德國影評人打出2.4分(中檔評價)的《梅蘭芳》劇組當晚未能出現在閉幕式上,由此宣告了亞洲軍團在本屆柏林影展的完敗,而此前預期的熱門《朗讀者》、《瑞奇》 、《電光冷霧中》、《長毛象》也沒有出現劇組的影子,尤其是后三部影片,媒體和影評人給出的劣評已徹底葬送好局,生僻作品嘲笑“潛規則”也自然成了閉幕之夜的滾燙主題。
????女人萬歲:斯文頓辣手出牌
????早在本屆柏林影展主競賽單元片目公布之時,很多人就對今年女性導演作品入圍之多感到欣喜——《憤怒》的薩利-波特、《傷心的奶水》的克洛蒂亞-洛薩 、《小士兵》的丹安妮特-H-歐森 、《阿利-阿德恩》的瑪倫-阿德以及《皮帕-李的私人生活》的麗貝卡-米勒,五個女導演同場競技的盛況為15年罕見。不過,當大多數人依然把目光放在其他所謂“重要影片”上時,女評審團主席蒂爾達-斯文頓和女性題材著名華裔導演王穎(代表作《喜福會》)卻狠狠抬舉了女導演的創作才華——不惜放棄影評得分最高的反恐熱片《倫敦河》,將金熊頒給了主題更加殘酷的《傷心的奶水》。
????《傷心的奶水》是西班牙新銳女導演克洛蒂亞-洛薩的第二部電影作品——算是一個地道的菜鳥作品。不過,她的上部影片《瑪黛努莎》很有影響力,曾獲得2006年鹿特丹國際電影節的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也殺進圣丹斯影展的世界劇情片單元。這些獎勵在很大程度上為克洛蒂亞-洛薩贏得柏林選片委員會的注意加了分。《傷心的奶水》講述了一個名叫法斯塔的女人的不堪遭遇。在戰亂肆虐暴力橫行的秘魯,法斯塔的母親因為得了一種被當地人稱為“絕命乳房”的怪病而突然死去,這個帶有傳染性的瘟疫也被法斯塔所感染。然而不知情的她在喂孩子的過程中,不幸將這種疾病蔓延開來,于是造成了一系列可怕的后果。影片沿襲了《瑪黛努莎》的秘魯題材,而本片則對準了秘魯的瘟疫大爆發。令人驚奇的是,《傷心的奶水》在柏林首映后反響并不熱烈,最后的黑馬姿勢令人訝異。
????另一位女導演瑪倫-阿德《阿利-阿德恩》的風頭同樣強勁,連奪評審團大獎銀熊獎和最佳女演員獎——也就是說,本屆柏林最重要的六個獎項已被女導演奪走了一半。《阿利-阿德恩》是瑪倫-阿德的第三部作品,首次入圍柏林電影節。影片講述了一對夫妻之間發生的種種瑣事,他們在經歷了許多感情危機、遭遇了多次吵架之后,逐漸尋找到了一種和睦相處的辦法。這部德國電影因為占據東道主優勢,早在影展開幕前就被業內預計為大獎殺手。而此片除斬獲銀熊外,錦上添花的那尊最佳女演員獎,則進一步印證了柏林影展對德語系女演員毫不保留的偏愛——出生于奧地利,生長在柏林的女演員布里奇特-米尼瑪亞,已是柏林史上第12個德國影后。我們對此女的認識大約停留在《香水:一個殺手的故事》中,米尼瑪亞在開場扮演了男主角的母親,在臭氣熏天的豬肉鋪生下了孩子。米尼瑪亞此次獲頒影后將為她徹底擺脫二線角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菜鳥干杯:當名氣變成俗氣
????本屆影展不乏準大師級和知名導演的最新作品:貝特朗-塔維涅的《電光冷霧中》、弗朗索瓦-歐容的《瑞奇》、陳凱歌的《梅蘭芳》、史蒂夫-戴德利的《朗讀者》和史蒂夫-戴德利的《謝利》都曾被視作種子選手,但在評審團看來,名氣往往意味著俗氣,那些少一點圓熟技巧,多一點銳氣的新人新作,逐漸成了評審的真正心水——這種勇氣實為柏林風格的轉型。
????最佳導演獎得主是《關于伊麗》的伊朗導演阿斯哈-法哈蒂。此片僅僅是法哈蒂的第三部劇情長片。法哈蒂2002年才加入電影劇本創作行當,2004年推出了處女作《美麗城市》,兩年后執導的《煙花星期三》接連獲得芝加哥電影節、印度國際電影節的最佳影片獎,成為伊朗近幾年的新生導演代表。《關于伊麗》的導演技巧在于,它成功構建了一種阿加莎-克里斯蒂式的懸疑氛圍。值得一提的是,評審團的授予的這樽最佳導演獎,也一改往屆政治時勢題材當道的局面,比2006年虐囚題材的《關塔納摩之路》、07年巴以戰爭題材的《波弗特》要靈動得多。
????烏拉圭菜鳥導演阿德里安-貝尼茲是本屆柏林影展的最大贏家——憑借《希甘特》連奪評審團大獎、最佳處女作獎和阿爾弗萊德獎(敢斗獎)三項大獎。這部結構簡單的喜劇片,講述了一個超市的保安員每天盯著監視器看,結果無意間“發現”了漂亮的女清潔員,于是開始對她窮追猛打,兩人之間發生了一段有趣的戀愛故事。諸如這種小格局的電影,很多影評人幾乎都忽視了它的存在,但眼光犀利的柏林評委還是看到了它,貝尼茲也為烏拉圭電影界創造了國際A類電影節競賽的最好成績。獲得最佳編劇銀熊獎的歐容-莫維曼,獲獎作品《信使》是他推出的導演處女作,其前年撰寫的《我不在那兒》曾在好萊塢引起了強烈反響,因為有了一定知名度,才冒出自己拍片的念頭。摘取本屆杰出藝術成就銀熊獎的《卡塔琳-瓦爾加》,亦是羅馬尼亞本土導演彼得-斯特克蘭德第一入選柏林國際電影節。
????無疑,今年柏林影展完全具備了圣丹斯影展的慷慨,陳腐氣息終被徹底打敗。
????微漠關懷:名導演的面子問題
????在本屆柏林的獲獎名單中,只有兩部知名導演的作品得到了“正常褒獎”,一部是奪下最佳男演員獎的《倫敦河》,另一部是阿爾弗萊德獎(敢斗獎)得主《甜蜜的沖動》。
????客觀而言,《倫敦河》是今年柏林影展放映后口碑最佳的電影之一(3分),該片的法國導演拉契德-波查拉曾兩次和柏林獎項擦肩而過——2001年的《小塞內加爾》進入主競賽單元但未獲獎;2004年的《丑陋的雞》進入短片單元,但仍然鎩羽而歸。今年的《倫敦河》第三次為他帶去了失望。2006年,波查拉執導的《光榮歲月》艷驚戛納影展,不僅獲得Francois Chalais獎,還將該片的五個男主角同時送上最佳男演員寶座。而《光榮歲月》的男主角之一塞米-鮑亞吉拉,這次又憑《倫敦河》很爭氣地拿下柏林影帝,算是對波查拉的安慰。
????波查拉既是一個講究畫面的導演,也是一個崇尚主題先行的導演,《倫敦河》關注國家現實的角度在很大程度上吸引了評論界的關注——影片講述了2005年7月倫敦遭遇恐怖襲擊的一段噩夢,這部堪稱英國版的《世貿中心》的電影,雖然投資僅300萬美元,但它的核心并不在場面,而在于這場恐怖襲擊的衍生話題。該片也是今年獲獎片中時政色彩最濃厚的一部作品,體現了偏好政治的柏林影展的一貫風格。
????至于《甜蜜的沖動》斬獲無關痛癢的阿爾弗萊德敢斗獎,那基本是給波蘭著名導演安杰依-瓦依達一個禮節性的交代——瓦依達是“波蘭電影學派”的創始人之一,他的作品被公認為浪漫主義和自然主義的混和結晶,代表作有《大理石人》、《沒有麻醉》、《鐵人》、《德意志之戀》等等,今年的《甜蜜的沖動》已是他第八次殺進柏林主競賽單元了,此前七次沖擊金熊全部失敗,這種不依不撓的作風委實“敢斗”。
????柏林數字:外熱內虛的尷尬
????本屆柏林電影節組委會主席德里克-科斯里克在閉幕當天向媒體表示,“柏林電影節給了全世界影迷一次接受電影多元文化的機會,堪稱真正的觀影盛會。”不過,這句冠冕堂皇的定論基本是靠虛高的表面熱度支撐起來的。從統計數據上看,今年的柏林影展確實“進步”了N個段位:售出電影票的總數從06年的150000張、07年的200000張、08年的240000張一路飆升到今年的270000張,不僅創造歷史新高,同時亦刷新了全球觀影規模最大電影節的紀錄。不過,電影的好評度卻并不令人欣慰,《粉紅豹2》之類的好萊塢透底爛片完全攪亂了德國佬的胃口,幸虧《賓虛》和《阿拉伯的勞倫斯》等老片勉強維持了一定的水準。
????公映電影和參會人員的數量暴增也是本屆影展的一大特征,三年前,柏林的銀幕數為1115塊,去年增加到1190快,今年則擴展至1238塊,383部電影的開映總數也是三年來最高的一屆。參加影展的國家和地區從07年的127個增加到136個,注冊參展人數則在兩屆之內擴張了1000人。玩具熊、手提包、香水等8000多件小紀念品全部售罄,其中包括了2000件印有柏林熊的T恤衫和4000個茶杯。不過,辦展規模的失控膨脹并沒有給全球的片商帶來任何信心,在諸多從事發行的專業人士看來,本屆柏林之所以產生虛高,一是因為主辦方打破頭召集了數位好萊塢明星助陣,略改三年來星光黯淡的寒酸樣,而影迷的熱情通常都是因明星而點燃的,因此看片和買衣服成為了一種時尚消費概念,本質上與電影無關;二是競賽片反響冷淡,德國本土電影傳媒給出的評分大多觸目驚心,比如弗朗索瓦-歐容的《瑞奇》險些就要被貶成一顆星(極差),這讓市場交易信心也受到間接卻致命的影響。
????一個諷刺的事實是:由于本屆柏林影展歐洲電影市場的生意慘淡得一塌糊涂,與外表熱度形成了恐怖懸殊,因此電影節官方顯得異常尷尬。閉幕當天,影展官網居然未能提供半個交易狀況的數據(與去年的火熱態勢大相徑庭),只用一句“市場交易狀況良好”勉強搪塞過去,委實讓人啞然失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