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水白菜
絕跡行業隱語
書中“復活”
請名人題寫的字號匾額、長期經營形成的多姿多彩富有特色的招牌幌子,是長久廣告招牌,更是招攬生意的有效形式,在中國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飲食服務修理行業的特殊文化被作為單獨一章列入書中。
由于“文革”等原因,新中國成立前的名匾已經非常少見,保留至今的有清乾隆皇帝親題的“都一處”、齊白石提的“清真烤
肉宛”等,而“全聚德”目前被國家博物館收藏,都成為難得的藝術珍品。
最特別的是志書還收錄了解放前北京飲食服務行業中在師徒之間傳授的行話,包括密語、暗話,甚至謎語、江湖黑話。編輯人員翻閱資料、走訪老師傅,發現飲食業、理發業、酒業都有各自的隱語,如湯匙叫“過口”、“劃子”,砧板叫“襯片”,伙計叫“行菜”。
王振宇說,這套“暗語”在解放前被飲食服務業的從業者廣泛使用,內行說話外行聽不懂,能起到保密的作用。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還有人使用,到六十年代漸漸消失。如今,八九十歲高齡的老手藝人還能聽懂。(攝影/本報記者 郝羿)
新聞鏈接
中美建交國宴
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松和國務卿基辛格訪華,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轟動世界。《北京飲食服務志》記載,當時周恩來總理在人民大會堂舉辦的國宴最為隆重,共排菜32道,包括黃瓜拼西紅柿、封鹽雞、素火腿等九道冷盤,芙蓉竹蓀湯、三絲魚翅、兩吃大蝦等六道熱菜,豌豆黃、炸春卷等點心七道以及水果、酒水若干。
新聞內存
體制改革曾使志書編寫擱置十年
北京市地方志辦公室主任王鐵鵬昨天告訴記者,《北京志·商業卷·飲食服務志》起初由原北京市飲食服務總公司承編,但由于體制變化原因一度擱淺。“1992年3月至2002年10月,北京市飲食服務總公司改為北京飲食服務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后來又與北京燕莎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合并為北京新燕莎控股(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屬于企業性質,而修志是政府行為,編志工作一直限于收集和準備材料,編寫工作實際并未開始。”
2002年10月,北京市商業委員會(后為北京市商務局)和北京新燕莎控股(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商定,重新啟動《北京飲食服務志》的編寫工作,確定了編纂人員。2005年9月,正式明確了《北京飲食服務志》的編纂委員會,2006年2月初稿完成,當年北京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通過終審,由北京出版社在2008年底正式出版發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