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一”黃金周的縮水,引爆了郊區旅游市場,近效游成為了島城黃金周旅游拼盤中最為絢麗的風景。和諧優美、恬然寧靜的田園風光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市民到郊區去感受大自然的恩賜,第五屆青島紅島蛤蜊節無疑是其中特色異常鮮明的節會之一。從4月26日第五屆青島紅島蛤蜊節開幕到現在,紅島街道已累計接待游客16.2萬人,全街道旅游收入達2700萬元,到紅島挖蛤蜊,吃海鮮、看民俗已成為青島城鄉居民熱衷的旅游項目 ????經驗一:得益于對旅游產業的精心籌劃 ????2003年,街道在聘請專業院所進行科學評估、規劃的基礎上,于“五一”期間,開辟了趕海拾貝特色旅游活動,邁出了紅島濱海旅游業發展的第一步,也使舉辦者們充分領略到鄉村旅游的價值,同時也使決策者們看到了濱海旅游業在優化產業結構、富民增收方面所蘊含的巨大潛力。在此基礎上,街道以開放性思維集思廣益,對旅游產業進行優化升級,對各景區進行統一規劃、合理布局,經過不斷完善發展紅島濱海旅游業形成了以紅島休閑漁村、趕海觀光園、韓家民俗村、黃瀾海韻苑、青云宮五大景區為代表的功能各異、特色鮮明的綜合性旅游產業,并被冠以國家級農業旅游示范點、青島市四星級農家樂、山東省最佳鄉村游路線等多項榮譽稱號。紅島的濱海旅游業初步形成以“海文化”為主題,以休閑漁業、漁家民俗、娛樂為主線,以滿足游客“吃住行游購娛”六大需求為目標,以趕海、耕海、吃海、游海為特色的四大旅游版塊,吸引著游客紛至沓來,火爆的漁鄉旅游成功實現了紅島街道“以資源為媒介,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初衷。 ????經驗二:得益于對旅游內涵的不斷豐富 ????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原始的山海風貌、豐富的海洋資源,淳樸的民間文化,是紅島街道濱海旅游業得以健康、持續、快速發展的基礎,同時也是吸引廣大游客熱情參與的重要原因”。近幾年,紅島街道致力于加大了對環境的保護力度,在不破壞自然風貌的基礎上,街道投入大量資金配套完善景區設施、修建旅游景點,經過精心修飾,初步形成了山、水、石、峰、洞、林為特色,人文建筑和自然風貌相交融的別樣風格,使整個景區層次分明,形態別致。另外,深厚凝重的漁家文化也是紅島旅游產業的寶貴財富,青云宮、娘娘廟兩處文化遺祉已有數百年歷史,近幾年,街道對民間文化進行了精心包裝,先后修建了具有獨具古漁村“漁鹽耕讀”特色的韓家民俗村,展現遠古漁民生產、生活工具的民俗展覽館等民俗景點,并在蛤蜊節期間向游客展示了開海儀式、民俗祭祀、古帆船巡游、青云宮山會等體現海島文化的民俗活動,進一步豐富了節會內容、提升節會檔次,賦予蛤蜊節以古樸凝重的文化氣息。 ????經驗三:得益于對產業鏈的適當延伸 ????為進一步拉長濱海旅游產業鏈,街道打出了“天天都是蛤蜊節”的節會新招牌,將蛤蜊節由往屆的十幾天時間,延長至10月底達半年時間。街道相關負責人介紹:“蛤蜊節時間的延長不光表現在時間上,更為重要的是拉長節會經濟的帶動作用,實現了街道濱海旅游業由節日游向周末游、平日游的轉變,使蛤蜊節成為街道一張常年對外展示的靚麗名片”。記者經過多方了解,街道通過拉長辦節時間,改變了傳統節會時間短、帶動力不明顯的缺點,為當地經濟注入了強勁的發展動力。隨著旅游產業的長足發展,“蛤蜊節”美譽度和社會影響力得到日益提升,極大的提高了以紅島蛤蜊為代表的紅島特色小海鮮的知名度,吸引越來越多國內外客商來到紅島洽談業務或尋求合作。目前,全街道已發展大小水產加工企業50余家,形成了以紅福、浩源、珍珍、金貝等水產企業為骨干的水產品加工支柱產業并不斷發展壯大,加工的腌制蛤蜊肉、單凍蛤肉、真空蛤等產品打進歐盟、美國、日本、韓國等幾十個國家和地區,占有重要的市場份額,享有極高的聲譽。更為重要的是,通過舉辦“蛤蜊節”轉變了當地群眾的就業觀念,越來越多的群眾由傳統的漁業捕撈向效益好的餐飲、零售、批發等第三產業的發展,實現了當地群眾由漁民向生意人的轉變,極大的促進了漁業增效,農民增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