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省長宋秀巖近日談關鍵時期勇于超常工作時說,政府公務人員要有民之所憂、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的公仆情懷。有了這樣的情懷,就會充滿感情、生出熱情、迸發激情,把工作轉化為一種責任,時刻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在實處。(2009年5月25日《人民日報》) ????由此,讓我想起了詩人鄭板橋的名句:“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這是鄭板橋“清為官、勤為民”的亮節志向。他聽竹聲蕭蕭,想到了人民啼饑號寒,看一枝一葉,想到自己這些小官吏的責任和使命。憂民之心,盡瘁之意依依可見。鄭板橋愛竹,因為竹有“寧折不彎”的氣節、“中通外直”的度量、“遭霜雪而不凋、歷四時而常茂”的品格。在任十二年,他愛民若赤,節衣素食,想方設法“安黎元、濟蒼生”。他忤大吏,為民請賑,在百姓心中,他是“任爾時人仰面看”的翠竹,挺拔高潔,耿介超凡。 ????正是因為有著如此的感懷,聽到宋秀巖省長所說的“民之所憂、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倍感親切,倍受感動、倍生感慨。“民之所憂、我之所思”,這種“憂”、這種“思”表現出的不僅是感恩之心、惻隱之心、寬厚之心,而且也是為官者不斷增強干好事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的動力。透過宋秀巖省長這番擲地有聲的話語,我們看到了人民公仆應有的憂思意識、愛民深情和進取精神。 ????想當年,黨的好干部焦裕祿初到蘭考時,看到災民逃荒深感“羞恥和痛心”。他不顧疾病纏身,親手繪制改變蘭考地區落后面貌的藍圖。當他得知自己快要不行了的時候,仍在為沒能治理好沙丘而“感到痛苦”。人民的好公仆孔繁森兩次進藏,歷時十載,時常為了百姓的疾苦而寢食難安。去外地出差,住的是簡陋的招待所,吃的是粗茶淡飯。他經常說:“想一想災區那些仍餓著肚子的群眾,大魚大肉咱咽得下去嗎?”。公安局長任長霞生前彎著腰傾聽百姓的傾訴,拉著上訪群眾的手輕撫著他們的傷痛,為他們落淚的情形。她流的是愧疚的淚。她認為她沒有當好這個公安局長,還有那么多不法分子在為非作歹、違法亂紀…… ????正是由于有了像焦裕祿、孔繁森、任長霞等新時期共產黨人這樣“民之所憂、我之所思”的好黨員、好干部,我們黨才能贏得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 ????由此可見,宋秀巖省長所說的“民之所憂、我之所思” 是一種要求,一種責任,一種境界,一種追求,是檢驗黨員干部“執政為民”的“試金石”。如果對人民群眾沒有感情,不愿意經常深入群眾、深入基層、深入實際,就不可能真正了解民之所憂,準確掌握民之所思,就不可能思民之所憂,行民之所思;如果不能做到思民之所憂,行民之所思,那就不是真心實意地執政為民。 ????所以,黨員干部憂民為民,人民才會得實惠、享安樂。官憂則民樂,官多一份憂,民多一分樂。為此,黨員干部都應讀懂宋秀巖省長的“民之所憂、我之所思”的深刻內涵,記住宋秀巖省長的真誠告誡,這樣,才能做到以人民公仆的職責服務于人民,以解人民之危難取信于民。(人民網-觀點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