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實踐活動中,四方區教體局以“科學發展,優質發展”為主題,以“真情融教,優質發展,全力打造四方教育名牌”為實踐載體,從滿足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資源的強烈需求出發,全面實施“名校、名師、名校長”創建工程(三名工程),力促四方教育的高位均衡發展。 ????實施名校創建工程 不斷提升義務教育辦學品位 ????堅持教育均衡原則,力促各學校在原有基礎上有長足發展。遴選部分基礎好發展快的中小學,加 ????進行辦學布局調整,實現教育資源配置最優化。抓住四方區落實擁灣發展戰略、打造濱海新區的機遇,結合舊城改造,進一步推進全區義務教育學校建設的科學規劃和布局調整,五年內將新建5-8所硬件設施達省規范化標準的中小學。在保證學生就近入學的前提下,通過合并、撤銷、置換等方式改造現有規模較小、布局不合理的相對薄弱學校,實現教育資源配置的最優化。 ????實施標準化建設工程,實現教育教學裝備現代化。按照《山東省普通中小學基本辦學條件標準(試行)》的要求,為全區中小學配備教學儀器、更新陳舊的實驗室及語音室,實現教室教學多媒體化的全覆蓋,全面提高各學校教育裝備水平,滿足新形勢下教育教學工作的需要。2009年末,18所學校將達到標準化學校標準;至2010年,全區所有中小學達到標準化學校標準。五年內,以新建中小學為重點,高標準打造2-3所現代化學校。 ????著力塑造學校文化,實現學校辦學風格特色化。指導中小學在挖掘原有歷史文化資源的基礎上,進一步培植與時代發展相適應的先進文化,逐步形成充分體現學校文化的各具特色的發展戰略、學校制度和辦學風格。制定《關于開展特色學校創建活動的實施意見》,鼓勵特色創新,助推中央文化區建設。結合我區特點與課程改革理念,加強以學校和區域文化為核心價值的學校課程體系建設,打造一批具有品牌效應的優質學校課程。 ????拓寬對外交流渠道,實現學校發展高端化。鼓勵學校與省內外名校及國外中小學建立聯誼關系,通過師資共建、課題共建、管理共建、活動共建等形式,實現優質教育軟資源的共享,高效提升辦學層次;借助高等院校的品牌和資源優勢,建設5所以上高校附屬中小學或科研基地,促成高校智力、人才、科研等優勢資源對我區中小學的輸入,逐步形成符合自身實際、具有獨特風格的高校附屬學校發展模式,實現義務教育學校高端化借勢發展。 ????實施集團化發展戰略,實現名校資源效益最大化。充分發揮具有優質教育資源的公辦學校的輻射、帶動作用,以我區現有名校資源為基礎,實施集團化發展戰略,以名優學校為主體、周邊學校為成員組成發展鏈條,通過聯合培訓、聯片教研、師資交流、課題共研、評價共建等形式,最大限度地促成優質教育資源的多向聯合,實現名校效益利用的最大化,不斷滿足公眾對優質教育需求的增長。 ????實施名師培養工程 不斷提高教師隊伍整體素質 ????堅持培優、扶弱、抓全員的原則,大力加強師德師能建設,抓好教師全員培訓,重點加強名師培養,帶動創新型教師團隊的形成。 ????培育骨干,打造一批有示范效應的名師。建立并完善骨干教師人才庫,選拔一批培養對象,制定個性化專業成長規劃,重點強化培訓,逐步形成骨干教師的梯次培養結構。實施名師培養工程,成立并逐步擴大“名師工作室”,繼續辦好“名師培訓班”。采取雙導師培養機制,組建名師培養導師團,聘請從事教育研究的知名學者作為首席導師,為培養對象提供學術支持,以區內外名師作為輔助導師,為培養對象提供教學實踐指導。通過“名師講堂”、“名師送教”等形式,充分發揮名師的輻射作用,帶動師資隊伍整體水平的提高。 ????引進人才,高起點補充教師隊伍數量。實施教育人才“引智工程”,加大人才引進力度,提高新進教師質量,逐步改善結構性人才短缺、質量性人才匱乏的局面。以國家級、部屬重點師范院校畢業生和省屬師范院校優秀畢業生為重點引進對象,結合一線教學需要,吸引有培養前途的優秀畢業生到區屬中小學任教;拓寬渠道,面向社會招聘優秀在職教師,對特級教師、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的市以上學科帶頭人不受職務職數和辦理時間的限制,符合條件的可適時引進;建立引進人才經費補助制度,補助經費列入財政預算。 ????全員培訓,不斷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大力加強師德建設,學習貫徹新頒發的《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開展“學規范,做人民滿意的教師”主題教育活動,樹立新時期人民教師的良好形象;建立校本培訓獎勵機制,積極探索符合教師發展需求的校本培訓模式,提高校本培訓的質量;充分發揮教科研的先導作用,繼續辦好各級教科研培訓班,增強教師的科研能力;加強繼續教育工程,鼓勵教師在職學習,不斷提高教師實施素質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創新機制,不斷完善現代化教師管理制度。深化區域內教師交流掛職制度,在總結前期經驗的基礎上,按照“相對穩定、合理流動、資源共享”的原則,積極推進中小學教師在學校之間的合理流動;完善教師評價體系,制定并實施《四方區中小學教師評價指導意見》,建立多主體共同參與的教師評價制度,發揮評價的規范、導向與激勵功能,通過有效的評價促進教師的整體發展;出臺《四方區中青年骨干教師管理制度》,優化外部成才環境,促進骨干教師專業化發展。建立優秀教師專項獎勵基金,用于教師培訓、課題研究和骨干教師教科研獎勵,激勵教師投身教育,服務教育。 ????實施名校長培養工程 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教育管理隊伍 ????加大校級干部培養力度,培養和引進具有較強研究能力和較高學術素養,具有系統的辦學理念、豐富的管理經驗和顯著的辦學實績,在全市有一定影響力的知名校長。通過發揮名校長的帶動作用,培養一批懂教育、善管理、精業務的中小學校長,不斷提高教育管理者的整體水平。 ????突出競爭,完善干部選拔任用機制。進一步完善公開選拔、競爭上崗等機制,開辟管理人才引進“綠色通道”,面向區外不拘一格引進優秀教育管理人才,促進干部隊伍整體素質的提高。建立完善教育系統促進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用人機制,建設一支數量充足、專業配套、素質優良的校級后備干部隊伍。 ????專家引領,重點培養一批知名校長。選拔一批有思想、有能力、有激情、綜合素質較高的中青年校長作為重點培養對象,拓寬培訓渠道,創新培訓方式,全力打造一批知名校長。設立教育專家工作站,通過聘請國內教育專家、知名校長作為導師,幫助培養對象制定并實施個性化職業發展規劃,提高培養對象的綜合素質。有計劃地組織培養對象參加高層次學術交流活動,考察國內名校以及出國(境)參觀學習。強化實踐培訓,適時在教育發達地區名校建立培訓基地,開展項目合作,為培養對象提供掛職鍛煉的機會,開拓教育視野,提升教育理念。 ????系統培訓,著力提高校長綜合素質。全面加強校長隊伍的培訓,通過專家講學、交流研討和開辦“校長學術論壇”等形式,開闊校長學術思路、更新校長教育觀念。引導校長以先進的教育理念指導辦學實踐,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提升學校形象;繼續辦好校長任職資格班、校長提高班和校長高級研修班,加強對校長管理理論和方法的系統培訓,提高校長依法治教、科學管理的水平;堅持校長聽課和評課制度,通過開展“校長課改講堂”、“校長專題沙龍”等活動,引導校長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提高管理實效,在研究解決問題中提高校長的課程領導力。 ????強化管理,不斷優化校長綜合管理機制。建立校長及領導班子目標管理績效考核制度,將考核結果作為學校領導干部使用、獎懲的重要依據;探索建立校長職級制,形成符合中小學特點和校長成長規律的競爭激勵機制;健全學校民主管理、校產管理、行風建設等各項機制,完善校長權力運行的監督約束機制;加強教育決策民主化建設,堅持民主集中制原則,建立決策提報、論證、審議、復核等相關制度,規范決策程序;完善教育督導整改制度,建立督導責任區,實施日常督導與專項督導相結合的督導評估機制,規范校長辦學行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