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國“敬業奉獻好人”姜寶虎 青島新聞網8月1日訊? 昨天,由中央文明辦組織開展的“我推薦我評議身邊好人”公布了7月份的“好人榜”名單,共有100人入選,其中青島市7名“好人”名列榜單。 在7名獲選“好人”中,深入地震災區搶險報道的青島晚報首席記者姜寶虎入選了“敬業奉獻好人”,這是青島新聞工作者榮獲該榮譽的第一次。昨天,記者專訪姜寶虎,走近這位經歷生與死考驗、依然寫下獨家感人報道的 七天七夜 災區親歷生死考驗 據記者了解,汶川地震發生后,姜寶虎是青島地區唯一一個經空降兵指揮部特許,搭乘軍用直升機進入四川重災區——綿竹清平的山東新聞工作者。七天七夜,親歷了生與死的考驗,接受了肉體與精神的極限挑戰,在參與救援的同時,寫下一篇篇感人肺腑的稿件。 期間,姜寶虎接受了肉體與精神的極限挑戰,7天7夜,對外聯絡信號中斷,食物和飲用水中斷,毒蟲叮咬,頭頂180米深隨時都有可能潰堤的堰塞湖,每天僅5級以上的余震就有20多次。5月23日,他們解救了一位從深山老林里爬出的殘疾婦女,姜寶虎和戰士們用擔架抬著她翻越了兩座海拔3000多米大山,走了整整6個小時才將她安全救下。這7天7夜,他抬下的重傷員就有12人。 他每天要跟著搜救特種兵爬三四座海拔3800米以上的大山,翻越千米絕壁,跟死神賭命,采寫了系列獨家報道。
姜寶虎在災區采訪群眾 篇篇報道感動人 姜寶虎:他們也感動著我 據記者了解,被困在大山深處的姜寶虎,一邊采訪寫稿,一邊參與救援,采寫的獨家報道《生死極地小木嶺雪山大營救》、《山東兵生死崖下背出756人》、《殘疾婦女6天6夜磨爛雙手爬出大山》、《廢墟前的瘋媽媽》等一系列獨家報道感動了成千上萬的讀者,包括中央電視臺、中國青年文摘雜志、搜狐網等在內的全國知名媒體紛紛轉載。他在清平大山深處救護受災傷員的畫面還上了中央電視臺的《東方時空》。 而談及感動,姜寶虎動情地告訴記者:“我能寫出感人的報道,首先是災區人民和部隊官兵的行動和精神感動了我,他們是我寫作的源泉和動力。”據他介紹,災區人民的堅強、無私,在災難面前體現出的真摯而偉大的愛,以及部隊官兵的大無畏、冒死救援的精神,都讓他深深感動。 姜寶虎介紹說,7天7夜,親歷生死考驗的他身份不僅是一名記者,更是一個普通的救援人員。為了抗震救災,他敢于直面艱險,將生死置之度外,心中裝著使命,肩上扛著責任,用感動和熱情寫出了一篇篇深刻報道。
姜寶虎和特種戰士抬著一名受訪群眾翻越了兩座2000多米的大山,走了整整6個小時才將她從雪山上救下來。 把握時代脈搏 十年新聞生涯傳佳話 記者經過多方面了解,得知姜寶虎在十年的新聞生涯中,善于從最豐厚的人民土壤中汲取生命的養料,從最平凡的大眾生活中挖掘鮮活的新聞,從農村的田間地頭,到城市的大街小巷,一年365天,都能見到他奔波忙碌的身影。 從轟動全國的中國打拐第一案“秀秀找媽媽”,到震動島城上下的“高考失敗的反思”;從中日矚目的“中國二戰勞工對日索賠案”,到震撼世界的“神舟五號”、“神舟六號”、“嫦娥一號”、“神舟七號”航天發射;從激情四射的北京奧運賽場,到危險重重的抗震救災最前線,姜寶虎把握時代脈搏,反映社會心聲,傳遞了人間溫暖。 尤其是中國打拐第一案“秀秀找媽媽”,為了幫助18年前被人販子跨省拐賣的小女孩秀秀找到自己的親生父母,姜寶虎輾轉一年多的時間,五下湖南,四上北京,三下廣西,六下福建,最終他的報道引起公安部的高度重視,此案被公安部列為全國打拐第一案。經過歷時一年的艱苦尋找,經過130多次的DNA檢測,最終秀秀和自己的親生父母在湖南、廣西交界的大瑤山深處的瑤族聚集區相認。 “好人”榮譽 印證做“真心英雄” “我推薦我評議身邊好人”的評選獎項分為“助人為樂好人”、“見義勇為好人”、“誠實守信好人”、“敬業奉獻好人”和“孝老愛親好人”五大類。而姜寶虎是作為“敬業奉獻好人”名列榜單。 被問及獲得如此榮譽的感受,姜寶虎平靜地說:“災區行,讓我感觸很深刻,那里的一草一木、一人一物,發生的每一件事都讓我心血沸騰,記錄下他們是我的責任。而獲得‘全國好人’的稱號,自豪的同時,也讓我深深印證了一個道理,那就是做有意義的事情,腳踏實地,不為名利和榮辱,最終將會實現人生的價值,做一個‘真心’的平民英雄。”(青島新聞網記者 李志強) 相關鏈接:姜寶虎曾獲得榮譽: “中國十大風云記者”提名獎; 搜狐網“中國好記者”提名獎; 2005年:青島市“青年崗位能手”稱號; 2005年:新華社解放軍紀念抗戰勝利60周年報道“特殊貢獻獎”; 2007年:“第二屆青島市十佳新聞工作者”稱號; 2008年:“全省抗震救災報道表現突出”獲得山東省委宣傳部嘉獎; 200年度“感動青島”十佳人物; 2009年:獲得青島市道德模范稱號; 五次獲得“中國晚報新聞獎一等獎”,四次獲得“山東省新聞獎一等獎”,先后15次獲得“山東省新聞獎”二三等獎,先后近20次獲得“山東新聞獎晚報生活類報紙作品”一二三等獎; 先后兩次獲得青島日報報業集團“特殊貢獻獎”,三次獲得“十佳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