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媒山東行青島站記者見面會 ????青島新聞網8月26日訊 今天上午9點,在府新大廈會議室召開了第五屆中國網絡媒體山東行青島采訪活動記者見面會,青島市委常委、副市長張惠等領導出席并講話,就如何打造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環灣保護、擁灣發展”戰略如何實施等廣大網友關心的問題和記者進行了交流。 ??? 青島市委常委、副市長張惠講話主要內容: ???? 今年4月,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視察山東時指出,“要大力發展海洋經濟,科學開發海洋資源,培育海洋優勢產業,打造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這是從全局和戰略高度深謀遠慮、推進科學發展的重要部署,是開辟陸海統籌發展新路徑、促進山東半島加速崛起的重大機遇,對于依靠科技進步、建設人與海洋和諧共處的藍色家園具有重要促進作用。 ????我們理解,藍色經濟與海洋經濟相比,有著更加深刻、更加豐富的內涵:它更加注重海陸統籌布局,科學開發和綜合利用各類海陸資源;更加注重科技創新引領,提升海洋經濟核心競爭力;更加注重推進海洋產業高端發展,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優勢產業;更加注重海洋生態文明,實現資源節約、環境友好、永續發展;更加注重強化“海洋國土”意識,培育海洋特色文化,加快建設海洋強國。 ????基于上述認識,青島確定了率先建設藍色經濟區、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新藍圖:依托山東和青島的海洋科研教育實力、資源稟賦優勢,在發展布局、優勢產業、海洋保護、科技創新和體制機制五個方面實現突破,把青島建設成為中國藍色經濟發展的先行區、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的核心區、海洋自主研發和高端產業的集聚區、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的示范區。 ????實現這一構想,青島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和條件: ????——豐富的海洋資源和優美的城市環境,為發展藍色經濟奠定了良好基礎。青島擁有730公里海岸線,分布著69個島嶼、49處海灣,近海海域達到1.38萬平方公里,海洋生物、油氣礦產、海洋能源十分豐富。擁有山海城渾然一體的獨特風貌,是國際知名的旅游度假勝地。青島近岸95%以上海域符合國家一、二類海水水質標準,是中國環境保護模范城市。近年來,圍繞創建生態城市,通過建設國家級海洋環境監控區和海洋自然保護區,海洋生態特色日益彰顯。 ????——雄厚的科技實力和優秀的人才團隊,為發展藍色經濟積蓄了創新優勢。作為中國海洋科研和教育中心,半個多世紀以來,被譽為中國藍色產業革命的海水養殖“五次浪潮”均起源于青島,眾多享譽中外的海洋科研專家從這里走向全國、走向世界。青島擁有大批的海洋科研教育機構,集聚著眾多的高層次海洋科研人員,承擔著大量的國家重點海洋科研項目。目前,國家海洋科學與技術實驗室、深海基地等一批國家級大項目正在加快籌建。 ????——通達的口岸環境和旺盛的經濟活力,為發展藍色經濟提供了產業支撐。作為區域性國際航運中心,青島擁有位居世界前十強的億噸大港。青島海港與世界150個國家和地區的450個港口有經貿往來;空港已開通94條國際、國內航線,通航國內50個城市及國際8個城市;作為全國重要的通信樞紐城市,中美、中韓海底光纜均在這里登陸。 ????歷經長期建設,青島形成了以造修船、海洋工程等為主體的臨港產業集群,崛起了以海洋功能食品、海洋新材料、海洋生物醫藥為支撐的新興海洋產業。海洋經濟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12%。 ????——豐厚的海洋文化和鮮明的城市精神,為發展藍色經濟積淀了人文底蘊。青島因海而生、憑海而興,海洋賦予了這座城市獨特的文化基因和人文內涵。得益于海洋的通達胸懷,塑造了海納百川、開放包容的城市品格;得益于海洋的激情魅力,成功舉辦了2008年北京奧運會帆船比賽,打造了中國的帆船之都;得益于海洋的文化潤澤,孕育了海爾、海信等一批知名企業和青島海洋節、國際啤酒節等一批品牌展會,培育了市民勇立潮頭的進取精神、大氣謙和的寬廣胸懷、同舟共濟的協作意識。 ????青島作為中國重要的經濟中心城市,在國家區域發展中占有重要位置。作為久負盛譽的中國海洋科技城,青島具有發展藍色經濟的綜合優勢,理應承擔起率先推動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崛起的重任,肩負起引領開發藍色國土、建設海洋強國的使命。 ????面對國家實施海洋戰略,加快發展藍色經濟的難得機遇,我們將: ????——堅持把海陸統籌聯動作為融海之略,努力構建擁灣發展的空間格局。與海洋經濟相比,藍色經濟更加注重海陸經濟一體化。海陸統籌主要體現在:海陸產業統籌規劃、基礎設施統籌建設、資源要素統籌配置和生態環境統籌治理,形成資源互補、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格局。為此,我們正在以膠州灣為依托,實施“環灣保護、擁灣發展”戰略,推進海陸資源、產業、空間、文化、生態的融合,把膠州灣沿岸打造成生態岸線、經 ????——堅持把科技創新引領作為興海之本,努力提高藍色經濟核心競爭力。從歷史上看,每一個時代海洋開發的突破,都是運用當時最先進科學技術的結果。發展藍色經濟,需要建立強有力的海洋科技創新體系,形成海洋科技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創新機制。我們將加快建設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深海基地等一批國家級創新平臺,著力對海洋前沿技術、海洋產業化關鍵技術、海洋基礎科學研究實施攻關,力爭在海洋腐蝕與防護、海洋生物活性物質提取與篩選、海水淡化、水下焊接等技術領域實現突破。我們將集聚國內外海洋科技創新資源,推動地方政府、企業和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產學研創新基地,推進海洋科研資源開放式配置,建立科研成果與產業需求有效對接的快速通道,加快推進海洋科技產業化進程;我們將實施“人才、基地、項目”相結合,在海洋基礎研究、關鍵技術研發、科技成果轉化等領域打造領軍團隊,培養和引進一批學科帶頭人。我們將營造有利于藍色經濟區建設的政策環境,出臺支持海洋科技產業化優惠政策、海洋成果轉化獎勵政策和專利保護政策,對海洋科技成果產業化提供風險投資和貸款擔保。 ????——堅持把優勢產業帶動作為強海之基,努力推動藍色經濟優化升級。發展藍色經濟,旨在調整海陸產業結構,建立以高端技術、高端產品、高端產業為引領,以園區、基地、企業為載體,培育一批有特色、有競爭力的優勢產業。為此,我們確立了優化一產、突破二產、提升三產的藍色產業發展重點: ????著眼于優化一產,大力發展高端種苗繁育和健康養殖產業,突破循環水健康養殖、海水魚品質改良等技術,促進深水網箱養殖、工廠化集約養殖,實現規模化、產業化和標準化發展,建成中國重要的海產品加工出口貿易中心。 ????著眼于突破二產,重點發展海洋船舶、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海洋化工、海水利用、海洋生物醫藥“五大產業”。到2015年,形成年造船600萬載重噸的生產能力,初步建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船舶工業基地;日海水淡化25萬噸,建成全國海水淡化裝備制造基地和國家海水綜合利用示范城市。同時,著力加快發展海洋儀器儀表與海洋能利用裝備產業,建設海洋儀器儀表與裝備產業園。努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產業引導力的海洋生物制品,建設先進的海洋生物工程產業基地。發揮我市海洋化工產業優勢,努力建成全國最大的海藻加工基地。積極引進國內外化工企業,發展精細、專用和無機深加工等鹽化工產品。加大海洋能源開發力度,推進海洋風能、海洋生物質能和潮汐能的開發利用。 ????著眼于提升三產,重點發展港口物流、濱海旅游和海洋科研教育與服務等特色產業,促進海洋服務業繁榮發展。充分發揮前灣保稅港區的作用,加快董家口新港區開發建設,再造一個國際億噸大港。借助奧運效應的輻射帶動,構建以奧運旅游、郵輪旅游、休閑度假等為主體的高端濱海旅游產品體系,建成國際濱海旅游度假名城。充分利用青島海洋科研教育優勢,加強重點學科和實驗室建設,發展海洋科普教育,建設全國海洋教育與科普基地。加快“數字青島”建設,建立面向海洋經濟、海洋開發管理和海洋決策支持的海洋信息數據處理中心,建成數據中心城市。 ????——堅持把開發保護并重作為用海之策,努力實現藍色經濟永續發展。海洋的流動性使其生態環境比陸地更脆弱,人類已飽嘗陸地生態環境惡化的苦果,維護海洋健康已成為沿海國家和地區的緊迫任務。我們在接受海洋賜福的同時,要精心呵護她的健康,實現人海和諧共處。青島將通過推動碧海行動計劃,綜合整治陸源污染,保護與修復海域生態環境,促進海洋資源開發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相統一,促進海洋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相適應,實現海洋資源利用集約化。堅持“以海定陸”污染控制原則,建立完善海岸帶和近岸海域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加快建設海洋自然保護區和海洋特別保護區,維護海洋物種多樣性。圍繞建設海域空間基礎地理信息系統,健全赤潮、滸苔、風暴潮等海洋災害的預警機制和應急管理機制,提高防災減災能力。 ????——堅持把開放合作共建作為聚海之力,努力形成發展藍色經濟的科學保障。青島海洋科研實力的聚集,得益于山東多年的優勢整合,得益于國家各部委的大力支持。我們將立足山東、放眼全國,一方面,努力實現海洋科技資源共享,積極推進海洋科研成果向周邊沿海轉化,積極鼓勵海洋科研人員走出青島、服務半島、服務全國;另一方面,創新產業合作模式,推動半島城市間深層次的產學研結合,共建一批跨區域的海洋產業基地。同時,建立社會參與機制,引導市民樹立“藍色國土”意識,推動各類投資者參與建設藍色經濟區的強大合力。(青島新聞網記者 張以波) |
上一篇:青島港2000人橫游匯泉灣(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