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民委文化宣傳司司長武翠英做客強國論壇現場照片 ????編者按:2009年9月18日14時,國家民委文化宣傳司司長武翠英做客強國論壇,以少數民族文化保護與發展為題與網友進行了在線交流。 ????【圖文直播】 ????摘要: ????● 我國無論是對漢族,還是對少數民族的文化都有一系列保護、發展的政策措施。 ????● 少數民族文化走出國門,活躍在國際舞臺 ????● 新中國成立60年來,我國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得到了及時的搶救和保護,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 7.5事件也使大家深刻地認識到,團結穩定是福,分裂動亂是禍。 ????訪談全文: ????多民族的多元文化是寶貴財富 ????【武翠英】:網友好,很高興到這里和大家就少數民族文化的有關情況做一個交流,歡迎大家提出問題。盡管我擔任文化司長的時間還不長,但我很愿意盡可能回答大家的問題。 ????[杜康]:在我國這樣一個多民族大國,過份強調少數民族文化,是不是會強化少數民族的民族意識,我國這樣一個多民族大國,過份強調少數民族文化,是不是會強化少數民族的民族意識,對國家的統一與民族的團結不利?您如何看待民族融合、民族團結與民族獨特性的關系? ????【武翠英】: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和多民族多元文化是我們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正是多民族、多元文化才構成了百花齊放、絢麗多彩的中華文化大家園。在這個大家園中,每一個成員的發展、進步大家都會為他高興和祝福。少數民族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歷史和自然的原因,少數民族文化,乃至少數民族地區的社會發展事業都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國家制定一些政策措施,加大支持發展的力度,加快了少數民族文化事業的發展,提高了民族地區的發展水平,使少數民族地區對國家的認同感增強。這樣有利于民族團結,有利于社會穩定,因為多民族、多元一體的文化是中國的國情。 無論你強調不強調它,它都客觀存在。這樣60年的實踐證明,加強了少數民族文化事業,乃至民族地區發展,更加促進了我們國家的穩定和統一。所以不存在這些不利于民族團結的問題。 ????【武翠英】:民族融合是一種趨勢、一種必然,但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民族團結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基礎,沒有民族團結,就無法保證民族的獨特性,也達不到融合這樣一個目標,這三者是相輔相成的。 ????[非如此不可]:我國正在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人口流動性加大,很多少數民族離開民族聚居區,來到城市生活。對于這部分少數民族同胞,政府有沒有采取一些措施,讓他們較容易地融入到城市生活之中?同時,在融入到城市生活的同時,如何保護好他們的民族文化,如何滿足他們對本民族文化的需求? ????【武翠英】:更多地少數民族離開聚居區,來到城市生活,這對少數民族來說是一種進步。國家支持和幫助他們來到城市工作生活,國務院專門頒布《城市民族工作條例》,以保障城市少數民族的合法權益,為他們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便利條件。《條例》中明確規定,“少數民族人口較多的城市的人民政府,應當根據需要和條件,設立具有民族特點的文化館(站),圖書館,”“城市人民政府應當保障少數民族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的權利,應當保障少數民族保持或者改革民族風俗習慣的自由等”。按照這一規定,很多城市設立了少數民族法律援助中心、少數民族活動中心,舉辦文藝會演等系列文化活動,有一些少數民族還代表他們所到的城市,參加全國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這些都為豐富他們的文化生活提供了便利,創造了條件,滿足了基本的文化需求。 ????[風雨蒼黃六十年]:在全球化的影響下,不僅少數民族的文化需要保護與發展,漢族文化其實也面臨著同樣的境遇,例如,漢族的民族服裝、漢族的節慶文化、生活習慣都受到巨大的挑戰,對于漢族文化的保護與發展,這是否也是國家民委的份內之責?在這方面有沒有采取一些措施? ????【武翠英】:隨著全球化的影響,文化的沖擊是每個國家、每個民族都共同面臨的問題。無論是漢族,還是少數民族都會受世界文化沖擊的影響,但其實世界上其他國家也會受我們的影響。比如我們的“孔子學院”,現在已經在30多個國家建立了80多所,對這些國家也有一定影響。 ????我國無論是對漢族,還是對少數民族的文化都有一系列保護、發展的政策措施。國務院有文化部、廣電總局、新聞出版總署、國家文物局等部門專門負責文化工作。國務院制訂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實施了一批重大文化工程,比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重點文物維修保護工程、舞臺藝術精品工程等,舉辦了大型的文化活動,如中國藝術節、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等。所有的這些,對各民族的文化發展都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國家民委主要是管理少數民族事務,主要負責協調少數民族文化事業方面的工作。 ????[一天一地一廣仔]:請問嘉賓,許多少數民族的語言都消失得差不多了,你們沒有發現和挽救過? ????【武翠英】:55個少數民族民族中其中有53個少數民族使用80多種語言,其中22個民族使用28種文字。新中國成立后,國家還先后幫助十個少數民族創制和改進文字。積極創造條件,保證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在政治和社會各領域的使用。全國黨代會、人代會、政協會、提供蒙古、藏、維吾爾、哈薩克、朝鮮、彝、壯等7種少數民族語言翻譯服務,我國人民幣主幣除使用漢字之外,還使用了蒙古文、藏文、維吾爾文、壯文4種少數民族文字。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和少數民族聚居地方廣播電臺每天使用20多種民族語言進行播音等。由于國家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使得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使用得到了保障。 ????[楊再昌]:武翠英司長:國家在少數民族文化保護與發展上如何加大投入力度和政策傾斜? ????【武翠英】:國家對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與發展一直非常重視和支持,制訂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特別是今年的6月國務院召開了全國少數民族文化工作會議,出臺了《國務院關于進一步繁榮發展少數民族文化事業的若干意見》,這個會議和這個文件都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一個。這個文件主要以解決少數民族文化事業發展中的突出困難和特殊問題為立足點,明確了23條具體措施,涉及到少數民族文化事業的方方面面。我們相信,這些措施的貫徹執行一定會對少數民族文化事業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mztyhao]:有時候,少數民族風俗習慣有可能與國家法律相抵觸,在這種情況下,如何處理? ????【武翠英】:民族風俗習慣是各個民族的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生活方式。我國很多少數民族在飲食、服飾等方面都有特殊的風俗習慣。國家尊重和保障少數民族保持或改革風俗習慣的權利,也在這方面有許多具體而明確的規定。風俗習慣同樣是要遵守國家的有關法律。 ????[征西大將軍左宗棠]:在去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的劫難中,羌族等少數民族的文化遭遇了空前的災難。一年多過去了,民族文化的搶救與保護工作進展怎樣?如果以后再遇到類似的自然災害,政府在這方面會不會有應急機制?對于民族文化保護,汶川地震給了我們什么教訓與啟示? ????【武翠英】:“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對羌族等民族的古老文化造成了嚴重破壞。這個問題引起了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地震發生后,國家領導人多次就此做出批示。5月24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汶川抗震救災時明確指出,要保護國家唯一的羌族自治縣的古老文化和文明。在一年多的恢復重建中,國家有關部門采取了一系列的有力措施:一是把羌族文化的保護納入到災后重建的總體規劃中;二是對羌族文化在地震災害中受損情況進行了調查和評估;三是及時開展對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性保護工作;四是恢復重建羌族博物館,開通第一個少數民族的專題數字博物館——“羌族文化數字博物館”;五是在群眾安置過程中,充分考慮災民意愿,注意維護原有的親緣關系、地緣關系、保護羌族文化存在的人文環境。 ????對羌族傳統文化的搶救保護工作的過程中,有一點對我很有啟發,那就是“羌族文化數字博物館”的開通。目前博物館的陳列多是以展品配說明牌、圖片的形式面向觀眾,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知識水平的提高,觀眾不僅只滿足于欣賞展品,而是想更全面地了解展品的歷史背景。為了適應世界文化潮流,滿足社會大眾的文化需求,計算機技術在博物館建設中的應用,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因此,博物館的數字化和代表著世界博物館社會化發展的方向。 ????“羌族文化數字博物館”是我國第一個少數民族專題數字博物館,它的建成對于民族地區博物館建設具有一定的示范意義。 ????自然災害是不可抗拒的,但是只要我們建立起一套比較完善和可行的應急機制,就能夠最大限度地減少損失。現在我國各級政府都非常重視應急機制的建設。我們相信,今后再遇到類似的自然災害,各級政府的應急機制一定會發揮應有的作用。 ????[田園樂土]:這幾年,文化市場上的民族品牌越來越多,《云南印象》、《劉三姐》、《吉祥三寶》就是其中杰出代表。在民族文化的市場化方面,我國摸索出了哪些經驗?什么時候,我國的少數民族文化能沖出亞洲,走向世界? ????【武翠英】: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國民族地區的各級黨委政府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要加快民族地區的經濟的發展,必須利用好自身的兩大優勢:一是自然優勢;二是豐厚獨特的少數民族文化優勢。根據這些年的實踐,我們已經欣喜地看到,文化產業作為朝陽產業,已經在我國民族地區蓬勃興起,并且逐步發展成為當地的支柱產業。比如,既有壯麗的自然景觀,又有豐富多樣的民族文化風情的民族地區逐漸成為國內外游客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從2000年到2006年,我國民族自治地方國際游客總量年均增長9.5%,國內游客總量年均增長16.3%,國際和國內旅游收入年均增長速度分別高達13.1%和24.8%。2006年,我國民族自治地方國內外旅游總收入達1482億元。人均838元。一些少數民族文化大省(如云南、四川)的文化旅游業異軍突起,在推動發展方式轉型、經濟結構轉變上開始扮演主角。 ????隨著我國對外文化交流工作的不斷加強,少數民族文化走出國門,活躍在國際舞臺上,展示出獨特的魅力,有力地促進了中華文化的傳播和國家軟實力建設。積極開辟少數民族文化藝術團體對外交流渠道,豐富交流內容和形式,成為我國對外文化交流的一大亮點。目前,從中央到地方已有100多個少數民族藝術團體走向世界,少數民族藝術團組出國訪問約占全部出國演出團組的30%—40%,在中法文化年、中俄國家年、中華文化非洲行以及北京奧運會等重大活動中,少數民族文化藝術綻放光彩,產生了良好反響。 ????[遠文]:有人說,新疆烏魯木齊事件部分原因是因為維吾爾民族文化受到破壞、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引起的,對于這種觀點,您如何評價?烏魯木齊事件,在少數民族文化、宣傳方面,政府有沒有總結經驗教訓? ????【武翠英】::我不同意這種說法,因為這種說法與事實不符。新中國成立60年來,黨和國家非常重視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維吾爾族的傳統文化同樣得到了很好的保護。比如說:維吾爾木卡姆藝術已經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錄。能夠進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錄,已經說明我國政府對維吾爾族的木卡姆藝術的保護工作卓有成效。目前,《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保護條例》立法的調研工作正在進行。維吾爾族《麥西熱甫》申報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進展順利。像位于喀什的艾提尕爾清真寺,香妃墓等著名的文物古跡得到了很好的保護。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維吾爾族語言文字在行政、教育、新聞出版、廣播影視、立法和司法、文學藝術、信息化等涉及人們生活方方面面都得到了廣泛的使用。 ????國家歷來重視民族政策和民族團結的宣傳工作。去年國務院就下發了嚴格執行黨的民族政策的通知,前不久又下發了開展民族團結宣傳教育活動的意見,即將召開國務院第五次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所有這些都將會進一步營造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的良好氛圍。 ????7.5事件的發生,引發了我們很多的思考,相信各有關部門都會進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進一步保護好我們安定團結的大局,使各族人民都能夠安居樂業。7.5事件也使大家深刻地認識到,團結穩定是福,分裂動亂是禍。 ????[余樂]:提到中國文化,人們想到的是四書五經這些經典,少數民族的經典很少被外人所知,這是不是說明我們在這方面的工作做得很不夠?另外,有些少數民族古籍瀕臨失傳,政府在這方面做了哪些搶救工作? ????【武翠英】:我認為,原因是多方面的。少數民族經典本身受眾有限,其他民族對它的了解也存在語言文字上的障礙。同時,也與宣傳得不夠有關系。新中國成立60年來,我國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得到了及時的搶救和保護,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借此機會,我向大家重點介紹一下少數民族三大英雄史詩和少數民族古籍整理出版工作的一些情況。 ????藏族的《格薩爾》、蒙古族的《江格爾》和柯爾克孜族的《瑪納斯》是我國堪與荷馬史詩相媲美的三大英雄史詩。為了開展搜集、整理、翻譯、出版和研究工作,中國社科院和相關省份都成立了專門的工作機構。目前,《格薩爾》已正式出版的100多部藏文本,總印數達400萬冊,按藏族總人口計算平均每個成年人就有一本《格薩爾》。蒙古族的《江格爾》已經陸續出版了各種版本近10種。柯爾克孜族的《瑪納斯》長達21萬多行,共2000萬字,目前已經記錄并出版了居素普·瑪瑪依的柯爾克孜文演唱本共8部18冊、出版了艾什瑪特·曼拜特買買特的《賽麥臺依》演唱本。我國已經形成了一支由各民族文化工作者和專家學者組成的專門隊伍,研究成果引起了國際學術界的高度關注。隨著三大英雄史詩被翻譯成英、俄、法、德、日等多國文字,三大英雄史詩已經逐漸發展成為國際性學科。 ????由國家民委古籍研究室主持的《中國少數民族古籍總目提要》計劃在“十二五”期間全部出齊,全書共66卷,近100冊,將把我國各少數民族落之于筆墨、傳之于口頭的各種古籍文獻一一清點入冊,堪稱“盛世修典”之壯舉。這是我國第一部全國少數民族古籍解題書目套書。 ????目前,在國務院批準公布的兩批6870種《國家珍貴古籍名錄》中,少數民族珍貴古籍有14種文字共376種。 ????[強國一派]:外界比較關心我國少數民族的高等教育情況。大家都知道,我國設了多所民族院校,請武司長介紹一下這些民族院校在傳承少數民族文化、培養少數民族人才方面所發揮的作用? ????【武翠英】:民族院校是培養少數民族干部及各學科專業技術人才的綜合性高等學校,是我國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我國共有15所民族院校。為培養少數民族文化專業人才,國家在民族院校開設了少數民族語言文學、美術、音樂舞蹈等專業。在全國少數民族聚居的省區內,建有中、高等藝術學校,招收少數民族學生,培養少數民族藝術人才。通過這些舉措,為保護和發展少數民族文化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推進了少數民族文化事業的繁榮發展。宋祖英、斯琴格日樂等一批知名少數民族藝術人才就是中央民族大學等民族院校培養出來的。 ????[船山石]: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來到中國生活、工作、學習,有不少還加入了中國國籍,象廣東就有很多非洲人。這些新來的民族,文化如何保護,如何讓他們迅速融入到中國社會,政府有沒有什么思路?在這方面,是不是應該學習美國經驗? ????【武翠英】: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各國之間的人員流動日益頻繁,也有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來到中國生活、工作、學習。中國是一個禮儀之邦,中華民族也是一個好客的民族,我們歡迎外國友人來中國生活、定居。我國政府采取系列政策和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人入境出境管理法》、《外國人在中國就業管理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外國人宗教活動管理規定》等相關規定,保障他們的就業、開展宗教活動等合法權益。對于他們文化和風俗習慣,我國政府是充分予以尊重和保護。 ????至于別國的經驗,無論是美國的經驗,還是其他國家的經驗,只要符合我們的國情,我們都會去學習與借鑒。 ????[滎榕]:嘉賓,漢族和少數民族通婚,為何他們的后代基本都是少數民族? ????【武翠英】:漢族和少數民族通婚的家庭,選擇哪個民族的成份是自愿的,既可以隨父親的民族成份,也可以隨母親的民族成份。在外界看來少數民族因為人口少,相對而言是“弱勢群體”,但是大家還愿意選擇,說明我國各民族是平等的。 ????【武翠英】:謝謝大家對民族文化事業的關心,謝謝大家的提問,你們的一些真知灼見給了我們很多的啟發,我們一定會重視大家的意見和建議,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思考和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