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中山裝的張瑞敏(左三)對能夠通過引進技術給企業找到一條生路而高興(1984年) 海爾砸掉76臺質量不合格的冰箱。(1985年) 原西德駐華大使裴培誼先生(左一)對海爾張瑞敏(右二)的管理豎起了大拇指!(1986年) 從“引進技術”發展為“創造品牌” 1984年,35歲的張瑞敏,擔任了海爾集團的前身——青島電冰箱總廠的廠長。青島電冰箱總廠是一個集體小廠, 那一年,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市場需求迅速上升。1984年,改革開放初期,國內數十家企業都從國外引進了電冰箱生產技術和設備,海爾的前身——青島電冰箱總廠是其中之一。張瑞敏那一年去了德國,與利勃海爾公司簽約引進技術。 在德國的一天晚上,恰好是當地的一個節日,天空中燃放著絢麗的焰火。陪同張瑞敏的德國人指著焰火說:“這是從中國進口的煙花。中國的工業落后,但你們祖先的四大發明非常棒!”盡管說者無意,但當時張瑞敏的心被深深刺痛:“難道我們只能躺在祖先的四大發明上嗎?中國一定要有屬于自己的世界名牌!” “要么不干,要干就要爭第一!”回國后,張瑞敏向全廠干部員工表明了決心,他提出了“起步晚、起點高”的原則,與利勃海爾簽約時就引進了當時亞洲第一條四星級電冰箱生產線,開啟了海爾創名牌的道路。 與此同時,張瑞敏狠抓內部管理,使工廠走上了正軌,1984年制定的“不準在車間大小便”等“13條”管理規定,是這一階段艱難起步的真實寫照;而張瑞敏1985年砸毀76臺質量不合格冰箱的“砸冰箱”事件,則是他狠抓質量創名牌的標志性事件。 經過名牌戰略和多元化戰略的發展,很快,海爾在國內成為家電行業的龍頭企業。1988年海爾獲得了中國電冰箱史上的第一枚國優金牌;1990年獲得了中國冰箱行業第一枚國家質量管理獎金馬獎;1991年入選首屆“中國十大馳名商標”。就在這時,張瑞敏提出了更高的目標:“國門之內無名牌,要走出國門創名牌!” 1997年2月,在世界著名的家電博覽會——德國科隆博覽會上,爆出了重大新聞:海爾向來自歐洲的十二位經銷商頒發了“海爾產品專營證書”,“洋人”開始為海爾創國際名牌服務了!這在中國家電企業中是第一家! 當年海爾引進設備簽約合影時,中國人站在后排;而這一次,是中國人坐在前排。有人說:“中國人坐著才意味著真正站起來了!” 隨后,在改革開放的機遇下,海爾實施了國際化和全球化戰略。目前,海爾已經在全球建立了29個制造基地,8個綜合研發中心,19個海外貿易公司,全球員工總數超過6萬人,逐步成長為一個全球化的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