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給你一碗藍色大米,你敢吃嗎?這聽似天方夜譚的事情,有可能在不久的將來就變成現實。記者11月18日從中國海洋大學獲悉,海大教授張學成已經成功克隆螺旋藻藻藍蛋白基因,并導入水稻胚乳基因組。海大也已與由袁隆平領導的國家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正式簽約,共同研發含有海洋基因的新型水稻。據悉,由于螺旋藻屬于藍藻,含有藻藍蛋白基因的水稻,從種子開始就將成為藍色,而長大的水稻也將從普通的白色變成藍色,這意味
著人們平時所吃的白米要變成“藍米”。
????教授克隆基因耗時六年
????18日下午,記者采訪了海大海洋生命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張學成,今年已經68歲的張學成從事了一輩子的藻類研究?!霸?002年的時候,袁隆平院士委托他的博士生趙炳然聯系到我,希望合作開發利用藻類基因資源對水稻種植進行種植改良的技術,我覺得前景很好,便同意了合作。從那年開始,我帶著我的博士生和研究生開始了這方面的研究?!睆垖W成當時既為能把自己的成果與國計民生“主戰場”相結合而歡欣鼓舞,也體會到介入新的領域的艱辛,他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有時連飯也顧不上吃。
????張學成的研究之路并不平坦,中間走過了不少彎路,“這個項目世界上研究的人都很少,只能自己去開拓,我起先是想把螺旋藻等藻類中的DNA‘打碎’,再移入水稻中進行重組,在出現新性狀的水稻植株中篩選良種,實驗了很多次沒成功。”在2007年底,張學成突然想到了用克隆基因的方法,“我想只克隆藻類中對人體有用的功能基因,再利用克隆功能基因移入水稻葉綠體基因,這樣就可以提高水稻的光合效率和改善稻米營養質量?!痹诮衲?0月初,張學成最終成功克隆了螺旋藻中藻藍蛋白基因,隨后導入水稻胚乳中,而且申請了專利技術。
????牽手袁隆平共同研發
????在張學成克隆螺旋藻藻藍蛋白基因并成功移入水稻胚乳以后,10月份,他與海大于宜法副校長赴長沙訪問了國家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會見了“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約定與中國“雜交水稻之父”共同研發新型海洋基因水稻。海大還與國家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正式簽約,聯合開展“導入海洋生物功能創制水稻新種質”的研究。
????張學成表示,螺旋藻的光能利用率為10%~15%,可高達18%,遠高于一般高等植物,水稻光能利用效率還不到4%,新型水稻的光合作用將大增。記者隨后聯系到了袁隆平院士的博士生趙炳然,“我們希望能夠把更多的海洋生物功能基因導入水稻中,現在雜交水稻畝產量已經達到了800公斤,達到了頂峰,增產已很困難。而通過轉移螺旋藻捕光色素藻藍蛋白等相關基因,拓寬水稻的吸收光譜,可能提高水稻光合效率,就能夠達到增產目的。”趙炳然說,目前他們所正在進行轉基因水稻株系篩選,但新型水稻何時能夠面世還無法確定,還有些技術難題有待攻破。
????“海洋水稻”有望喝海水
????張學成告訴記者,如果這種含有海洋基因的新型水稻能夠研究成功,并成功移入耐鹽基因,那么在不久的將來,水稻的灌溉很可能還會用海水。“水稻整個生長期內,在水田中均需要灌滿水,對水資源需求很大,但是我國是一個缺水的國家,將含有耐鹽性的海洋基因轉移到水稻中,培養出可以采用海水灌溉的水稻,就會大大降低淡水需求?!睆垖W成表示,中國水稻種植每年都是用水大戶,如果能夠用海水灌溉,那么所節省的淡水資源和經費是很可觀的。
????耐鹽型水稻不僅能節省淡水,而且也可以在沿海灘涂、鹽堿地進行推廣種植。“灘涂地和鹽堿地一般意味著低產乃至絕收,但如果能夠大面積推廣含有耐鹽基因的新型水稻,那么讓鹽堿地上稻米飄香就不再是夢想?!睆垖W成告訴記者,雖然把海洋生物中的耐鹽基因移入水稻中目前還很困難,但如果這個設想實現,將對發展耕地面積和增加糧食產量產生深遠影響。
????螺旋藻簡介
????螺旋藻是一類低等植物,屬于藍藻門,顫藻科。它們與細菌一樣,細胞內沒有真正的細胞核,所以又稱藍細菌。藍藻的細胞結構原始,且非常簡單,是地球上最早出現的光合生物,在這個星球上已生存了35億年。它生長于水體中,在顯微鏡下可見其形態為螺旋絲狀,故而得名。數百年前非洲一些部落就將螺旋藻制成藻餅食用。近幾十年來,科學家發現螺旋藻是人類迄今為止所發現的最優秀的純天然蛋白質食品源,并且蛋白質含量高達60%~70%,相當于小麥的6倍,且消化吸收率高達95%以上。其特有的藻藍蛋白,能夠提高淋巴細胞活性,增強人體免疫力。
????“藍色大米”好處多
????“變化的不僅僅是大米的顏色,這種新型大米不但色香味美,而且營養價值也將大幅度提高,‘食藥同源’、‘吃出健康來’將可以在我們的飯桌上得以實現?!睆垖W成介紹,這種“藍色”大米會讓原本水稻中缺少的賴氨基酸得到有效補充。賴氨基酸對于骨骼疏松癥具有預防和治療的作用,增強人體的免疫能力。藻藍蛋白還具有提高免疫力、抑制腫瘤和抗病毒等重要的生理功能,其中還含有種名叫降鈣素的激素,能夠有效促進骨鈣的吸收。
????來源:半島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