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門大橋下,兩塊平行的礁石露出水面形成“石門”。記者 張質 攝 兩江匯合處的夫歸石 記者 張質 攝 自1月1日以來,重慶兩江主城段水位持續下落,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近5米,已接近海拔160米的重慶零水位水平,出現了百年難遇的特枯水位。受此影響,因庫區175米蓄水而被淹沒的主城區兩江段一批珍貴的自然人文景觀,齊刷刷再露真容。本報記者昨日沿兩江河岸,進行探索 1 嘉陵江再現石門 “看,那就是傳說中的嘉陵石門!”昨上午,重慶大學建筑學院湖南籍研二學生陳灝帶著女友,來到石門大橋橋頭,指著江中兩塊巨型礁石介紹。 橋下兩塊長近百米的巨石,刀削斧劈般對峙江中,仿佛一道大門,青綠的江水從石門中間汩汩流過。橋頭的清潔工張素梅告訴記者,以前每年枯水季節,雄偉的石門都這樣聳立江中。近幾年由于三峽蓄水,已經很難如此完整地看見石門了。 史料故事:沙坪壩區修志辦負責人介紹,相傳遠古有一條惡龍為害沙坪壩一帶,于是元始天尊降落江邊平頂山上,指揮渝根等兩名護衛與惡龍激戰七天七夜。惡龍體力不支,渝根使出一招霹龍刀法,砍在惡龍嘴上,擊掉兩顆龍牙,掉入嘉陵江中,頓時變為兩塊巨石,即今見嘉陵石門江中的二巨石,并成為一景。如今,平頂山腰有龍泉洞、龍泉寺,山腳的小龍坎得名均與此有關。 2 紗帽石上岸迎客 牛角沱輕軌軌道下的嘉陵江邊,一塊形似紗帽的巨石矗立,與江水相聚約三四米。時光倒退一個多月,這塊石頭還淹沒在江水下。 該石頭高約13米、寬約11米、厚約9米,因形似古代官帽烏紗而得名紗帽石。石頭四周有多處題刻:碗口大小行書,一寸見方的小楷等,刻字內容多為親友祈福。面江一側較高處,“董公死難處”五大字,每字約0.6米見方。 重新露出水面的紗帽石題刻已嚴重腐蝕。庫區蓄水時,因紗帽石體積較大難以移動,文物部門早已做防風化處理和拓片保存。 史料故事:1621年,奢崇明舉兵造反,攻陷宜賓、貴州、重慶等地。明廷急調董盡倫率師馳援。董孤軍深入中伏,在紗帽石旁犧牲。后來平叛成功,明朝派員在紗帽石上鐫刻“董公死難處”五個大字。董盡倫是合川人,漸被神化,重慶老百姓把他當關公一樣祭拜,題刻求保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