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經濟結構調整,是解決我國經濟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等深層次問題的根本舉措,也是鞏固當前經濟回升向好勢頭的迫切需要,更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努力使經濟結構調整取得明顯進展,必須把思想認識統一到科學發展觀上來,以科學的發展理念引導經濟結構調整。 ????更加重視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經濟發展首先是物質產出數量的增加。特別是在生產力水平低、物資匱乏的年代,又多又快地生產,以使人們吃得飽、穿得暖,成為第一位的任務。因此,過去相當長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突出強調數量要求,著力解決短缺問題。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生產力水平實現了歷史性跨越,已經從普遍短缺躍升到商品極大豐富。這時,人們對商品和服務的質量、對生產和生活的質量都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吃得健康、穿得時尚、住得寬敞、行得方便;工作要有前途,生活要有情趣,個人要有發展,生老病死要有保障。從強調數量到追求質量和效益,這是經濟發展達到一定水平的結果,同時又對經濟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克服GDP崇拜,把“又快又好”轉變為“又好又快”、“好”字優先,實現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 ????更加重視自主創新和能力建設。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總量快速增長、規模不斷擴大。經濟規模很重要,特別是對于我國這樣一個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來說,沒有一定的經濟規模,很多問題都難以解決。在很多時候,規模也是一種能力,不僅有規模經濟一說,而且在面對經濟風險時,規模大的經濟體往往具有更強的抵御能力和更大的回旋余地。但規模大并不等于能力強,多而不優、大而不強恰恰是現階段我國經濟存在的突出問題: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居世界第三位,但全球競爭力僅排在第二十九位;出口總額居世界第一位,但出口的產品大多處于國際產業分工價值鏈低端,自主品牌不到10%。面對后國際金融危機時期各國搶占科技和經濟制高點的競賽,我們必須轉變發展思路,創新發展模式,推動自主創新,加強能力建設,盡快改變拼資源消耗、拼生態環境、拼廉價勞動力的局面。應進一步破除只有物質生產才能創造財富的思維,著力加強創意設計、技術研發和品牌培育,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特別是生產性服務業,提高經濟發展水平;進一步確立創新引領發展的理念,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增強核心競爭能力。 ????更加重視人的全面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不僅經濟總量快速增長,而且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也呈加速增長之勢。1978年我國人均GDP只有200多美元,2003年突破1000美元,2006年突破2000美元,2008年突破3000美元。所以說,這一時期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發展最好的時期之一。但是,為什么經濟發展很快,而人們的不滿意仍有很多呢?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快速增長的平均數掩蓋了一些重要的結構問題。就收入分配來說主要是兩方面:一是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下降,導致人民生活水平沒有隨著經濟增長而同步提高;二是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較低,導致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占人口絕大多數的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相對較慢。在新的發展階段,需要進一步形成人是最可寶貴的社會財富的認識,著力改善民生,使發展成果惠及廣大人民群眾,改變“見物不見人”的狀況。改善收入分配,提高居民收入,增加勞動報酬,不僅可以增加居民消費、擴大內需,從而改變投資與消費失衡、內需與外需失衡的局面,而且更長遠地看,還可以改善勞動力再生產,提升人的素質,從而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因為,科技創新、產業升級、結構優化歸根結底取決于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取決于人力資源結構的優化和升級。而提升人的素質、改善人力資源結構,就必須改善收入分配,使勞動者有條件提高自己、發展自己。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也是我們發展經濟的根本目的。 ????找準經濟結構調整的著力點 ????我國已進入只有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才能實現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關鍵時期。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凸顯了我國經濟結構問題的嚴峻性,同時為我們調整經濟結構帶來了機遇,因為市場低迷的時期正是優勝劣汰、調整提高的時機,是實現技術突破、組織創新、產業再造的時機。我們必須站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高度,按照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要求,增強加快經濟結構調整的緊迫感和自覺性,努力提高我國經濟整體素質,努力在后國際金融危機時期國際競爭中爭取主動。 ????擴大內需是經濟結構調整的首要任務。在遭受國際金融危機沖擊、外需急劇下滑的嚴峻形勢下,我們依靠及時有力的擴大內需舉措迅速穩定經濟,率先回升向好。國內市場潛力巨大是我們的優勢,擴大內需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立足點和長期戰略方針,也是經濟結構調整的首要任務。擴大內需不僅有利于平衡內外需結構,而且有利于改善投資與消費、國民收入分配等方面的結構。內需包括國內投資和消費兩個方面。在過去生產力水平低、物資匱乏的年代,我們更加重視生產,強調投資的重要性;在當今產能過剩問題凸顯、買方市場已經形成的條件下,我們必須更加重視消費對投資的導向作用,更加重視市場對生產的評判作用。應著力增強內需特別是居民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進一步發揮消費對優化投資結構的引導作用,積極尋求投資與消費的結合點,實現增投資、促發展與擴消費、惠民生一舉多得。擴大內需、啟動消費,應更加注重就業和勞動報酬在一次分配中的作用,更加注重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在二次分配中的作用,大力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不斷提高居民消費能力。只有在繼續穩定和拓展外需的同時著力擴大內需,才能在開放型經濟條件下牢牢把握發展的主動權。 ????推進經濟結構調整,是解決我國經濟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等深層次問題的根本舉措,也是鞏固當前經濟回升向好勢頭的迫切需要,更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努力使經濟結構調整取得明顯進展,必須把思想認識統一到科學發展觀上來,以科學的發展理念引導經濟結構調整。 ????更加重視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經濟發展首先是物質產出數量的增加。特別是在生產力水平低、物資匱乏的年代,又多又快地生產,以使人們吃得飽、穿得暖,成為第一位的任務。因此,過去相當長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突出強調數量要求,著力解決短缺問題。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生產力水平實現了歷史性跨越,已經從普遍短缺躍升到商品極大豐富。這時,人們對商品和服務的質量、對生產和生活的質量都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吃得健康、穿得時尚、住得寬敞、行得方便;工作要有前途,生活要有情趣,個人要有發展,生老病死要有保障。從強調數量到追求質量和效益,這是經濟發展達到一定水平的結果,同時又對經濟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克服GDP崇拜,把“又快又好”轉變為“又好又快”、“好”字優先,實現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 ????更加重視自主創新和能力建設。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總量快速增長、規模不斷擴大。經濟規模很重要,特別是對于我國這樣一個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來說,沒有一定的經濟規模,很多問題都難以解決。在很多時候,規模也是一種能力,不僅有規模經濟一說,而且在面對經濟風險時,規模大的經濟體往往具有更強的抵御能力和更大的回旋余地。但規模大并不等于能力強,多而不優、大而不強恰恰是現階段我國經濟存在的突出問題: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居世界第三位,但全球競爭力僅排在第二十九位;出口總額居世界第一位,但出口的產品大多處于國際產業分工價值鏈低端,自主品牌不到10%。面對后國際金融危機時期各國搶占科技和經濟制高點的競賽,我們必須轉變發展思路,創新發展模式,推動自主創新,加強能力建設,盡快改變拼資源消耗、拼生態環境、拼廉價勞動力的局面。應進一步破除只有物質生產才能創造財富的思維,著力加強創意設計、技術研發和品牌培育,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特別是生產性服務業,提高經濟發展水平;進一步確立創新引領發展的理念,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增強核心競爭能力。 ????更加重視人的全面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不僅經濟總量快速增長,而且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也呈加速增長之勢。1978年我國人均GDP只有200多美元,2003年突破1000美元,2006年突破2000美元,2008年突破3000美元。所以說,這一時期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發展最好的時期之一。但是,為什么經濟發展很快,而人們的不滿意仍有很多呢?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快速增長的平均數掩蓋了一些重要的結構問題。就收入分配來說主要是兩方面:一是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下降,導致人民生活水平沒有隨著經濟增長而同步提高;二是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較低,導致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占人口絕大多數的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相對較慢。在新的發展階段,需要進一步形成人是最可寶貴的社會財富的認識,著力改善民生,使發展成果惠及廣大人民群眾,改變“見物不見人”的狀況。改善收入分配,提高居民收入,增加勞動報酬,不僅可以增加居民消費、擴大內需,從而改變投資與消費失衡、內需與外需失衡的局面,而且更長遠地看,還可以改善勞動力再生產,提升人的素質,從而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因為,科技創新、產業升級、結構優化歸根結底取決于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取決于人力資源結構的優化和升級。而提升人的素質、改善人力資源結構,就必須改善收入分配,使勞動者有條件提高自己、發展自己。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也是我們發展經濟的根本目的。 ????找準經濟結構調整的著力點 ????我國已進入只有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才能實現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關鍵時期。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凸顯了我國經濟結構問題的嚴峻性,同時為我們調整經濟結構帶來了機遇,因為市場低迷的時期正是優勝劣汰、調整提高的時機,是實現技術突破、組織創新、產業再造的時機。我們必須站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高度,按照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要求,增強加快經濟結構調整的緊迫感和自覺性,努力提高我國經濟整體素質,努力在后國際金融危機時期國際競爭中爭取主動。 ????擴大內需是經濟結構調整的首要任務。在遭受國際金融危機沖擊、外需急劇下滑的嚴峻形勢下,我們依靠及時有力的擴大內需舉措迅速穩定經濟,率先回升向好。國內市場潛力巨大是我們的優勢,擴大內需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立足點和長期戰略方針,也是經濟結構調整的首要任務。擴大內需不僅有利于平衡內外需結構,而且有利于改善投資與消費、國民收入分配等方面的結構。內需包括國內投資和消費兩個方面。在過去生產力水平低、物資匱乏的年代,我們更加重視生產,強調投資的重要性;在當今產能過剩問題凸顯、買方市場已經形成的條件下,我們必須更加重視消費對投資的導向作用,更加重視市場對生產的評判作用。應著力增強內需特別是居民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進一步發揮消費對優化投資結構的引導作用,積極尋求投資與消費的結合點,實現增投資、促發展與擴消費、惠民生一舉多得。擴大內需、啟動消費,應更加注重就業和勞動報酬在一次分配中的作用,更加注重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在二次分配中的作用,大力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不斷提高居民消費能力。只有在繼續穩定和拓展外需的同時著力擴大內需,才能在開放型經濟條件下牢牢把握發展的主動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