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鐘 大編鐘 揭秘一 “俺家藕池下埋著大秘密” 5月19日下午,記者一行在趙守祥的帶領下,驅車來到了山東濰坊壽光市營里鎮(zhèn)黑冢子村村南一處大院,村民孫光慶早已等候在院門口。 孫光慶家的幾排房子位于院子的東側,而他承包的那片藕池在院子的西側,有30多畝。 “你們看到池子里有一根豎著的竹竿沒有?那里就是望海臺的遺址。”據趙守祥介紹 趙守祥對記者說:“當時我們也下去查看了周圍的部分,有些由于地形變化以及外部環(huán)境影響等原因,已經不是很平整了,而且碎磚、斷磚比較多。我辦公室的那幾塊磚就是從這池子里摳出來的。” “我是1994年包下的這片地,十五六年來,卻一直不知道俺家藕池下還藏著這么個天大的秘密。” 孫光慶告訴記者,“當時剛承包過來時,這里還是個水庫,俺就把水庫改建成了藕池,當時建水庫拱土、分壩的時候也沒有挖到磚。一直到2008年秋后的一天,來幫忙的村民在藕池里踩藕時,發(fā)現了池子底下有磚,剛開始有村民告訴我搞不好是墳,俺也沒想太多,后來俺就把這件事情告訴了俺們村的支部書記李夢堯,李書記又把這個消息告訴了壽光城里的趙守祥老師。” 趙守祥接著說,他得知這里有青磚后,立即查看了清朝光緒年間繪制的壽光地圖,地圖上標記這望海臺的地點就在黑冢子村附近,為了證實這件事,2009年7月至10月他先后十幾次到孫光慶家查看,并于10月帶人過來挖出了藏在淤泥之下的遺址。 “當時摳出來有200多塊磚,現在就剩這么多了。”趙守祥指著藕池東側石壩臺子上的磚塊說。記者看到,臺子上擺放著三四十塊磚,但全都是斷磚、殘磚。“好磚我們都放回原處了,撿上來的都是這些不完整的。”趙守祥補充說。 ■揭秘二 “想不到渣場里藏著寶貝” 離開黑冢子村,記者又驅車一路北行,來到望海臺遺址以北約10公里的濱海經濟開發(fā)區(qū)。在熱心市民孫先生的帶領下,記者來到位于大家洼街道雙河村北的編鐘出土地,該處現在為海化集團純堿廠的廢渣場。 在孫先生的指示下,記者看到了一片很大的水域,東西長約600米,南北寬約300米。“當年出土青銅編鐘的地方現在都在這片水下面,已經被全部淹沒了。”孫先生感嘆道。 記者上前去拍照時發(fā)現,堆放在岸邊的渣土非常松散,剛剛走進去,渣土便沒過了記者的腳腕,底下滲出的海水浸濕了鞋子。而岸邊的土地上到處布滿了散碎的小貝殼,在陽光的照耀下閃閃發(fā)光。 “這里以前都是海,這就是最好的證明。”趙守祥指著地上的小貝殼對記者說。記者觀察發(fā)現,土中的白色小貝殼與趙守祥征集到的青銅編鐘上“長”著的小貝殼一個模樣。 據孫先生介紹,2005年下半年至2006年上半年,附近規(guī)劃建設臨港工業(yè)園區(qū),為防止海潮漫淹,需將工業(yè)園的項目用地地面墊高,有關部門遂確定將純堿廠渣場作為取土區(qū),取土為坑后,繼續(xù)作為工業(yè)廢渣填埋場。當時用于取土的那個大坑很大,南北長2000米,東西寬500米,深約10米。在取土施工過程中,施工企業(yè)于距今地表8至9米深的土層中挖出了青銅編鐘等大批青銅器件,陸續(xù)被民間文物愛好者收藏。 看到記者在拍照,在附近清理路面的大家洼街道袁師傅感慨地說:“俺活了60多年,咋也想不到渣場廢土下藏著那么多寶貝。”(記者 張振民 孫錦 鄭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