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招聘的事情,貴陽市修文縣曾艷種植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劉興林一臉無奈。“想招聘一個管病蟲害防治的、一個管培土施肥的,找了一年多了,年薪開到十萬元,到現在都沒有合適的。” ????當前,農業進入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對人才的需求越來越迫切,不少地方農村正面臨著“人才難覓”的困境。 ????高額年薪卻無人“接招” ????今年47歲的劉興林是一個地道的農民,因為生意做得越來越大,人稱“超級菜農”。2004年,做了20多年農產品經銷的他,轉行做蔬菜種植,卻因為不重視農業生產技術,差點賠得“血本無歸”。 ????2006年,劉興林投資200萬元種植了1000畝紅椒,眼看豐收在望,紅椒卻開始因土壤缺鈣大面積出現病果。由于沒有技術人員,他便按照以往經驗噴灑農藥,結果紅椒的病情越來越重,全部絕收。 ????“那次教訓讓我很受觸動,從此認識到農業技術的重要性。對待蔬菜生病,必須像對待人生病一樣,得對癥下藥。”劉興林說,“再說,現在老百姓講究綠色食品,有蟲眼、病斑點的蔬菜銷路都不太好。” ????為了尋找到合適的農技人才,劉興林開始在貴州省內高校、農業科研院所廣撒“英雄帖”,邀請農業專家為自己的蔬菜基地當顧問。當時,他開出的條件是每月最多只需下基地5次,月薪4000元左右,然而沒有人接受他的邀請。 ????2009年,劉興林的蔬菜基地逐漸走上正軌,他也著手擴大基地,進行蔬菜新品種的試驗。同時,劉興林開始物色農學專業畢業生,并開出了十萬元的年薪。 ????“求職應聘的大學生陸陸續續倒是來了不少,但是一回去就沒有音信了。”劉興林的蔬菜基地占地1200多畝,位于距離貴陽市區50多公里的修文縣久長鎮楊柳村。 ????“但是公司的工作環境確實挺艱苦的,一來工作地點在農村,二來也沒啥像樣的辦公設施,可能因此大學生才不愿意來吧。”劉興林猜測道。 ????“招工難”折射農業轉型新課題 ????近年來,貴陽市調整農業結構,把蔬菜作為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產業發展。據2008年統計,貴陽市的菜農戶數達20多萬戶。在一些蔬菜種植起步較早的區縣,農民種菜所得收入已占當地農民人均純收入的六成以上。 ????貴陽市農委副主任彭玉榮說,為促進蔬菜規模化種植健康發展,貴陽市十分重視后續服務,不但對創業農民進行技術培訓,而且只要菜農提出需求,農業部門可以立即安排技術人員“上門”提供技術指導。 ????雖然政府的農技人員能為菜農“分憂”,但畢竟人力有限,且難以做到長期駐點。隨著生產基地種植品種的增加和規模的擴大,政府“上門服務”式的宏觀技術指導已越來越不能滿足經營戶的需求。 ????“農村蔬菜種植戶碰到技術困難,不知道向政府部門‘求助’,說明農村與政府的信息對接仍存在‘錯位’現象。”一位貴州的農業專家分析稱,“但是,蔬菜的病蟲害防治確實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越是上規模的生產基地,越需要固定人員從事長期、微觀式的技術服務。” ????據記者調查,目前,在貴陽市的蔬菜種植戶中,技術方面能夠“自力更生”的“屈指可數”,人才市場上可供挑選的專業人才更是“捉襟見肘”。像劉興林這樣面臨著“招工難題”的種植大戶并非個例。 ????“從2007年到現在,我們專業的畢業生最終從事涉農工作的,大概只占三分之一。”貴州大學是貴州省內培養農專業人才的重點高校,該校農學院植保系副教授龍友華說,“本來農專業的人才就‘緊俏’,愿意從事涉農工作的學生,很多都進了大公司。這樣一來,農村企業自然很難招到科班出身的大學畢業生了。” ????常言道,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而其實,有米無婦也難炊。記者了解到,貴陽市的蔬菜產業引來了“商機”,但由于本土人才“難覓”,不少外地農產品經銷商來貴陽做生意,都選擇了自帶技術人員。 ????莫讓人才成制約農村發展的“短板” ????據測算,截至2008年底,全國農村實用人才總量比2005年增長42%,農村種植養殖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農村經紀人數量均呈現大幅度增長。但同時,年齡偏大、學歷較低、類型單一等問題也日益突出。 ????雖然各地都大力開展農民技術培訓,但由于有文化基礎的20歲至40歲青壯年多向城市流動,剩下的大部分是老人和婦女,培訓效果不佳。而作為重要人才補充的農專業高校畢業生,去農村工作的“通道”也尚未“暢通”,導致農村人才短缺問題突出。 ????“學農不愛農”“學農不務農”,農業院校培養的農業人才盼望“跳出農門”,究其個中原因,既有家庭、個人觀念的因素,也有學校培養和社會鼓勵機制方面的影響。 ????“農學是一個專業性較強的學科,但現在的人事制度是‘逢進必考’,考試內容與農學的相關性并不大,這樣就把相當一部分畢業后想從事本行的農科學生‘拒之門外’了。”貴陽市農委副主任潘劍說。 ????大學生走出校門,尚是“半成品”,需要在實際工作中“磨礪”。但在采訪中,很多招工單位都感嘆,本科生感覺自己是“天之驕子”,不愿進企業、不愿“下鄉”;學歷不高的農技學校畢業生,愿意去農村,也能吃苦,可是貴州省各中專學校或職業技術院校中,開設涉農專業的并不多。 ????“我們正在計劃,通過政府的農業科技項目,在蔬菜生產基地建立大學生實習基地,將產、學、研結合起來,為農村的產業化服務。”龍友華說,“這也是高校、科研單位日后技術扶持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形式。” ????有專家建議,要補齊農村發展中的人才“短板”,滿足轉型時期農民迫切的人才需求,全力提升農村人口素質,大力發展農村的職業教育。特別是對于經濟落后地區,開展好農業職業教育培訓,更是解決好當地中等專業技術素質勞動者供不應求的重要途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