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殲-11飛機。
從戰略角度來看,中國的“側衛”戰機編隊便是其區域“大棒”。即使在不進行空中補給的情況下,這些戰機的作戰半徑仍遠達900海里,能夠強力覆蓋“第一島鏈”。雖掛載重型武器后作戰半徑會縮短,但通過空中補給,其作戰半徑仍能得到進一步擴展。重要的是,“側衛”是一款可靠的現代化戰機,其主要性能可匹敵或超過美日及新加坡的主力戰機。盡管“側衛”已成為解放
軍戰術戰機編隊的中流砥柱,但并非其唯一倚仗。當前,北京正在利用新生產的國產殲-10替換冷戰遺留下來的殲-6及殲-7機群。
至于基地方面,解放軍將繼續以冷戰時約200個戰機基地組成的網絡為基礎開展行動。其中13個基地具備“防核攻擊能力”,飛機庫深藏于地下,經隧道一直連通到山邊;其他基地則建有飛機防護掩體,可抵抗小型炸彈襲擊。這些基地系統是解放軍的戰略資產,能為中國軍隊快速部署及分散提供條件,并提供亞洲任何其他國家都難以獲得的戰略縱深。
所有這些都意味著中國逐漸發展的戰機力量是強有力的,且未來10年內隨著老戰機被新戰機取代,力量還將進一步增強。而且由于兵力結構是仿效美國空軍設立,因此解放軍戰機部隊正日益成為在亞太地區沒有對手的戰略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