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日本近日公布上半年和二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數據,中國GDP總量是否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再度成為議論焦點。
????8月16日,日本內閣府公布的數據顯示,日本第二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為1.288萬億美元,同期中國GDP總值為1.337萬億美元。
????早在8月2日,中國央行副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易綱接受采訪時就透露,中國實際上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是中國官員首次指出中國經濟成為“世界第二”。
????在很多西方媒體看來,中國GDP“世界第二”,是全球經濟權力轉移的象征符號之一。如何看待西方媒體對中國“GDP老二”的定位?本期圓桌會議,我們特邀兩位專家進行一一分析與解讀。
????自從引入GDP指標后,原本注重“居民”(GNP統計強調本國居民,無論屬國內生產還是國外生產,都是該國GNP)的統計,開始被強調“國界”(GDP強調以一國領土為界,無論是本國人生產的還是外國人生產的,都要計入該國GDP),也就帶來一國財富統計的“嚴重失真”。
????——江涌(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經濟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民生領域存在的一系列問題使我們不得不低調。在西方的印象中,中國以醫療、教育、環境、住房等民生問題突出著稱。在涉及民生的一系列數據上,中國政府也逐漸認識到,民生問題與中國GDP總量的世界排名極不相稱。
????——阮思余(華南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
????現狀
????GDP讓人“愛恨交加”
????代表規模和發展速度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經濟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江涌指出:關于所謂中國GDP“世界第二”的看法,可細化為“挺GDP第二”與“貶GDP第二”兩類聲音,反映了中國民眾對GDP指標“愛恨交加”的復雜心態。
????江涌認為,中國多年來一直沿用拿GDP來作為衡量地方政績乃至國家發展的一個重要指標,這也是一個與“國際接軌”的重要指標,能夠做到與全球的橫向比較,故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江涌指出,盡管中國GDP多年躍升,雖然不等于中國已跨入“經濟強國”,但起碼反映了中國經濟規模“塊頭大”,代表了發展的速度,這也是很多官員“挺GDP”的根源所在。與此同時,GDP統計也日益顯出弊端,因為GDP無法反映生產效率、國民素質、國民創造,故“挺GDP派”也引起越來越多的爭議。
????華南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博士后流動站的阮思余博士認為,對所謂中國“GDP第二”的認識,存在著“積極派”與“審慎派”兩種聲音。“審慎派”認為,我們要超越簡單的數字GDP,不斷反思中國發展的不足與存在的問題。而從“積極派”來看,中國GDP總量第二,表明中國作為新的世界經濟“增長引擎”日益獲得了國際認同。
????幕后
????GDP與GNP不同
????統計方法存在失真
????江涌認為,自上世紀90年代達成“華盛頓共識”后,中國開始被拉入了經濟全球化中來,原本用國民生產總值(GNP)衡量經濟的指標,逐步被GDP所替代;GDP統計方法彰顯了“強者標桿”,備受西方推崇。
????自從引入GDP指標后,原本注重“居民”(GNP統計強調本國居民,無論屬國內生產還是國外生產,都是該國GNP)的統計,開始被強調“國界”的GDP(GDP強調以一國領土為界,無論是本國人生產的還是外國人生產的,都要計入該國GDP)代替,也就帶來一國財富統計的“嚴重失真”。
????江涌舉例說,中國大量的外資、涌入的熱錢都被統計在了GDP中。
????另外,我國各地招商引資的“飛地經濟”(各類開發區),也只是擁有名義上的財富,實則都是外國人的財富,也都算到了自己名下。
????因此,中國GDP總量統計數據未必能真實反映中國經濟福利及生活質量。
????阮思余博士認為,從國家發展的層面看,中國仍然還要在保持經濟增長方面做好文章。
????對中國這樣一個轉型國家來說,保持經濟穩定、持續、有質量的增長尤其重要,這是國家解決所有其他問題的基石。
????教訓
????警惕美國持續打壓
????逼中國擔更多責任
????江涌從歷史經驗分析認為,“世界第二”頭銜太重,必須時刻警惕遭遇“捧殺”。
????從內部因素看,GDP躍居世界第二的國家,開始一般都不具備“成熟心理”,對經濟迅速增長后的身份認同、國際責任等方面的認識都還尚未成熟。
????從外部因素看,歷史已有足夠的教訓。從歷史上看,世界老大總要聯合老三,不遺余力地打壓老二,被打壓后的老二最后一般都呈現“萎縮”之勢。一戰前,英國與西班牙、英國與法國之間的爭奪,從來都是針對老二的;一戰后,美國對英國的打壓,直到二戰后的布雷頓體系建成、美元取代了英鎊后才完成;二戰后,資本主義體系外的“世界老二”——前蘇聯被美國利用軍備競賽拖垮了經濟;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對日本經濟的打壓也是眾所周知。
????江涌指出,中國遇到的最新挑戰就是西方提出的“中國責任論”。西方讓中國承擔原本屬于西方應承擔的過多、過重和過分的責任,這是很不公平的。
????他舉例說,比如非洲的環境問題,這原本是西方老殖民主義留下的“傷疤”,現在卻頻頻怪罪中國;再比如,碳排放問題,西方要求中國等發展中國家承擔過多的責任,忽略了西方此前的“罪行”,割裂了歷史的連續性。
????應對
????中國仍是發展中國家
????GDP認知趨于理性
????針對中國GDP總量問題,我國外交部、商務部等多部門密集表態,強調中國仍是一個有大量貧困人口的發展中國家。
????對于官方的表態,阮思余博士作出以下三點解讀:
????第一,這是中國外交策略的需要。多年來,中國對發展定位出現過好幾個“版本”。從“中國崛起”到“和平崛起”,再到“和平發展”的類似表述,都說明中國的大國外交日趨理性。
????此前,中國崛起引發的“中國威脅論”至今尚未消弭,若在GDP總量問題上高調,會更使“中國威脅論”有增無減。
????第二,中國對人均GDP有著沉重的認知,人均GDP才是關鍵。對一個人口大國來說,人均的概念要比其他國家理解得更深刻。
????中國人均GDP(約3800美元),全球排名百名之后。這種嚴峻的現實表明,即使GDP總量排第二,也不意味著人均GDP第二,無法掩蓋中國1/9人口的貧困問題。
????第三,民生領域存在的一系列問題使我們不得不低調。在西方的印象中,中國以醫療、教育、環境、住房等民生問題突出著稱。
????在涉及民生的一系列數據上,中國政府也逐漸認識到,民生問題與中國GDP總量的世界排名極不相稱。(作者 毛玉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