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濱水鳥類,與諸城古鳥類足跡的造跡者非常接近。資料圖 古氣候 諸城曾像海南島 最近,地質專家在對諸城市枳溝鎮侯家屯村一帶的巖石進行鉆井巖心研究時,發現了藏在巖石里的一塊古孢粉化石,為確定地層時代和古氣候提供了有力依據。 在植物學中,孢粉是孢子和花粉的簡稱,它們是植物繁殖器官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孢子是孢子植物的繁殖器官,如菌類、藻類植物和蕨類植 在諸城發現古孢粉化石前,山東境內一直未發現晚白堊紀孢粉化石。王開發教授在對諸城古孢粉化石的孢粉組合分析和統計后發現,在孢子中以希指蕨孢為最重要,而希指蕨孢是白堊紀的繁盛分子,在早白堊紀至晚白堊紀分布最廣。而現在的希指蕨植物主要分布在熱帶和南半球的干燥地區。我國的希指蕨植物有兩種,分布在海南、臺灣和雷州半島干燥而貧瘠的砂質土中。 王開發教授經多次反復研究得出結論,從孢粉組合所反映的氣候來看,諸城一帶在晚白堊紀時期應為熱帶-亞熱帶氣候,氣候條件與現在的海南島差不多。 古地貌 以湖泊沼澤為主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趙喜進教授在對龍骨澗一帶的恐龍化石和巖層土壤等進行了多年的研究后,得出一重要結論:諸城及其周邊地區在晚白堊世時是一片茫茫水澤。 據趙喜進教授講,現在的龍骨澗在6500萬年前的白堊世晚期氣候溫暖潮濕、植物茂密繁盛,符合恐龍生存棲息的環境,有大批恐龍在此繁衍棲息。由于種種原因,恐龍在滅絕后,各種遺骸經山洪、泥石流等外力沖刷、搬移下,從不遠處沖至現在的龍骨澗,然后按照不同比重下沉,最終形成為化石。龍骨澗經地殼運動,剝離上面第四紀薄薄的黃土層后,白堊紀非常明顯。 據考證,距今一般在1億至8000萬年間,諸城的龍骨澗屬晚白堊世的地層,主要為一層灰紫色的粉砂巖、砂巖和砂礫巖,夾有數層灰綠色、黃綠色、灰黑色砂巖和砂礫巖。砂巖中有河道沉積結構,根據地層的巖性和沉積特征,推測龍骨澗一帶的地層主要是一套辮狀河流或者沖積扇沉積。 由此,趙喜進教授得出結論:在晚白堊世時期,諸城及其周邊地區是距離黃海比較近的一片茫茫水澤,諸城西部地勢較高的地域則是陸地和丘陵。此時,整個諸城及周邊地區以陸相湖泊和沼澤為主,像青島、萊州等地當時還是海洋的一部分。這是隨著亞歐板塊地殼運動,造成太平洋海水退卻,逐漸顯露并形成沼澤和陸地。諸城東部和北部除了一些較高的山峰以外,少有陸地和丘陵,山峰和丘陵和植被主要分布在南部和西部。當時的氣候與現在海南島差不多。也就是說,當時的諸城,具備了廣闊的水域、溫暖的氣候和大規模的森林植被,正是這三個條件造就了白堊紀時期諸城恐龍尤其是鴨嘴恐龍的繁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