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正是葡萄采摘和上市的季節,在市民們大啖鮮果的時候,說起我們的葡萄產地,人人耳熟能詳,“西有吐魯番,東有大澤山。 ”然而,你是否知道島城“樹齡”最長的葡萄樹在哪里?昨日,記者與專家輾轉數個村落,尋找島城的葡萄樹王,最終在平度大澤山鎮旋口村發現了百歲以上的老葡萄樹,親眼見到了這棵果實累累的140歲葡萄樹王。當地村民告訴記者,這棵樹王是龍眼葡萄樹,至今枝繁葉茂,生命力旺盛,每到收獲的季節,都能結出滿樹碩果。 見證 樹王歷經百年風雨
????走進旋口村,在當地村民的指點下,記者一行人沿著一條山路向上爬,山路兩邊的葡萄園里,一排排葡萄樹一眼望不到頭。“這個葡萄園有百年以上的歷史,樹王就長在這里。 ”推開一道老舊斑駁的木柵門,記者與山東省鮮食葡萄研究所新疆分所所長徐升倫弓著身,走進一個葡萄園。讓人驚嘆的是,葡萄原是藤本植物,但園里的一株老葡萄樹卻已經長成了大樹,老樹彎彎曲曲的莖干爬滿了園子。
????與“年輕”葡萄樹淺色的枝干相比,“老樹王”的枝干接近黑色,顏色斑駁,摸上去干裂粗糙。在小孩腰粗般的主干上,又分出了幾條胳膊粗的枝杈,占地空間有半個籃球場那么大,一串串葡萄套著袋,壓彎了枝頭。“專家說這棵葡萄樹有140年的歷史,是我們這兒最老的葡萄樹,古老的品種龍眼葡萄。 ”
????81歲的徐守方老人是這個葡萄園的主人,老人撫摸著古老的枝干,滿臉自豪地說:“別看這棵樹年齡大,產量可大著呢,越老的樹結果越多,老葡萄樹最多能結500多斤果。 ”老人的兒子、55歲的村民徐向和指著園子里的葡萄樹向記者介紹說,小葡萄樹都是“老樹王”壓枝種出來的,也就是說,滿園子都是老葡萄樹的“子子孫孫”。 滄桑 葡萄園建于清朝末年
????在葡萄園一角,有一個石頭壘砌的小屋,看起來歷經風霜也“上了歲數”。旋口村的人都知道,這個小屋是當年葡萄園的主人徐善寶壘的。
????徐守方老人回憶說,清末,村人徐善寶種下了這片葡萄園。在旋口村,最早是一家一戶種葡萄,“后來入社,生產隊管理,1982年大包干以后,我就承包了這一片葡萄園。 ”
????打開套袋,看著一大串晶瑩透亮的龍眼葡萄,徐升倫所長感慨地說,“這龍眼葡萄有非常古老的歷史,也是大澤山栽培葡萄歷史悠久的見證。 ”
????據介紹,龍眼葡萄原產中國,是我國古老的極晚熟良種。為什么叫龍眼?據說一是因為葡萄果又大又圓;二是因為是葡萄中的瑰寶,像龍眼一樣珍貴。
????在大澤山,祖祖輩輩種葡萄的村民們相傳著一種說法,葡萄是張騫通西域引進后傳過來的。民間亦有傳說,龍眼葡萄大致可以追溯到唐朝,“唐太宗李世民到大澤山的時候,吃了龍眼葡萄,賜名為‘獅子眼’。 ”清光緒年間《平度州志》載:大澤山葡萄主要以龍眼、柳子為主。 保護 村民把樹王當寶貝
????大澤山葡萄遠近聞名,結的葡萄又香又甜。經歷百年風雨,在這株島城“葡萄樹王”的背后,發生過很多故事。
????“這兒的龍眼葡萄很出名,品質很好,當年釀的酒還獲過大獎! ”74歲的村民徐升松一說起這株百歲“老樹王”,他就打開了話匣子。當時膠東半島很少有種葡萄的,只有大澤山這一片地區才有,村人就挑著自己種的葡萄,走上180里路,挑到煙臺去賣,那時張裕釀酒用的就是龍眼葡萄。 ”
????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旋口村附近是我軍的根據地,村里的老人還記得,打了勝仗以后,老百姓挑著葡萄去慰勞戰士。 “上世紀六十年代,山區糧食產量低,就靠葡萄養活村里人。 ”當年,村人就挑著葡萄到龍口、濰坊等地,去換回地瓜干等糧食。
????目前100多年左右的葡萄樹還剩下五六棵,徐向和說,自從專家鑒定過老樹后,他就把老葡萄樹當成了寶貝。 記者 姜寶虎 董真 相關 鏈接 新疆葡萄樹王160歲
????新疆的葡萄樹王位于和田洛浦縣杭桂鄉烏斯坦烏其村,1982年經國家林業部門鑒定為132年,至今已經有160歲“高齡”了。
????葡萄樹王占據空間達1.2畝,主干有水桶般粗,爬在架上的藤也比碗口粗。
????當地種植葡萄約有2000多年的歷史,這株葡萄樹王與核桃樹王、無花果樹王齊名,被當地人譽為“和田三棵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