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9月28日召開會議,討論十七屆四中全會以來中央政治局的工作,研究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等問題。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主持會議。 會議決定,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于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開。 中共中央政治局聽取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稿在黨內外一定范圍征求意見后修改情況的報告 會議指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綜合判斷國際國內形勢,我國發展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既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也面對諸多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挑戰。 制定“十二五”規劃,必須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適應國內外形勢新變化,順應各族人民過上更好生活新期待,推動科學發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深化改革開放,保障和改善民生,鞏固和擴大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成果,促進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基礎。 四個“更加注重” 要堅持科學發展,更加注重以人為本,更加注重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更加注重統籌兼顧,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要把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提高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可持續性,堅持在發展中促轉變、在轉變中謀發展,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五個“堅持” 要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堅持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堅持把改革開放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強大動力。 會議指出,全黨同志要增強機遇意識和憂患意識,科學把握發展規律,主動適應環境變化,有效化解各種矛盾,更加奮發有為地推進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使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實質性進展,綜合國力、國際競爭力、抵御風險能力顯著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明顯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更加牢固。 會議還研究了其他事項。 9月16日,國家主席胡錦濤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出席第五屆亞太經合組織人力資源開發部長級會議開幕式,“包容性增長”成為胡錦濤致辭中的一個關鍵詞。 早在2007年,“包容性增長”這個概念曾被亞洲開發銀行在2007年提出,而今這個概念得到國家領導人的倡導,再結合“十二五”規劃臨近期,也有專家猜測,這一概念將被寫入“十二五”規劃。 1 1 今年是我國“十一五”規劃實施的最后一年,也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統籌“十二五”編制的關鍵一年。“十二五”主基調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關鍵在“加快”,成敗在“轉變”,主題是改革,內容是創新。我們從“十二五”規劃的總方向和著力點進行前瞻。 “目前國家正在研究制定下一個五年的發展規劃,總的方向就是要求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28日,在福州舉行的第六屆泛珠三角區域合作與發展高層論壇上,國家發展改革委秘書長楊偉民做上述表示。 2010年是實施“十一五”規劃的收官之年。楊偉民說:“這五年是我國發展史上一個很不平凡的五年,經濟發展速度比較快,年均可以增長10.1%左右,也是民生大為改善、區域協調良好的五年,同時也是面臨國際金融危機的五年。” 國家“十二五”規劃中有關區域經濟的發展方案正在積極編制。與此同時,多個省區在緊鑼密鼓地進行地方層面的“十二五”規劃編制工作。作為國家層面與地方層面區域規劃的銜接,哪些區域規劃能夠納入“十二五”規劃之中?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的官員、學者指出,“十二五”區域規劃將以縮小地區差距為主要目標,向中、西部等經濟欠發達地區傾斜,目前廣西、河南、內蒙古等省區的區域規劃可能是熱門“候選”。 環境保護部部長周生賢在16日于此間舉行的第六屆環境與發展中國(國際)論壇上表示,“十二五”期間污染減排工作將從減排指標選擇、減排舉措實施、減排責任落實三個方面繼續深入推進,把主要污染物的排放總量的控制、環境質量改善、環境風險的防范和維護人民群眾環境權益等有機結合起來。 |
上一篇:五四廣場前將修三車道
下一篇:島城房價原地踏步4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