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策 社區啟動獨生子女家庭互助制度 “這些人對只有一個子女還不在身邊的不方便有切身體會,感同身受,所以幫助和自己情況相同的家庭那種細致是發自內心的。 ” 根據甘井子區周水子街道億達社區的統計數據,在該社區的4800戶家庭中,有30%的家庭是老年空巢家庭,在這些空巢家庭中,有40%多是第一代獨生子女家庭。這意味著,第一代獨生子女家庭老人進入“空巢期”。
該社區居委會主任張秀蘭在接受采訪時說,目前社區通過“獨生子女家庭互相關愛制度”來解決這一現實問題,而保證這一制度有效實施的,則是無法用制度來約束的和諧鄰里關系。 老人生病住院,社區安排志愿者排班護理。“這就是我們社區的‘獨生子女家庭互相關愛制度’所能解決的問題。 ”參與病人護理的都是獨生子女家庭,確切地說是獨生子女家庭的空巢家庭。“這些人對只有一個子女還不在身邊的不方便有切身體會,感同身受,所以幫助和自己情況相同的家庭那種細致是發自內心的。”目前,這些志愿者隊伍的主體就是獨生子女空巢家庭。調查發現,這些獨生子女空巢家庭夫妻雙方的年齡很多都是剛剛接近60歲,和七八十歲的老年人相比,他們有能力去當志愿者,以實現“助人者自助”。 問題 過高期望造成極度失望 “隨著獨生子女家庭的增加,再加上現在很多孩子上大學寄宿或者出國,導致空巢期提前。 ” 在億達社區的心理指導中心,國家心理咨詢師黃鶴證實,獨生子女空巢家庭出現的心理問題比較多。“一般傳統的家庭關系要經歷戀愛、生育、撫育孩子成長、空巢、老年等五個階段,但隨著獨生子女家庭的增加,再加上現在很多孩子上大學寄宿或者出國,導致空巢期提前。 ” 黃鶴認為,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家庭養老是最主要也是被文化所崇尚的養老方式,父母認定孩子對自己的老年生活負有義不容辭的撫養義務;但事實往往并非如此,他們對兒女的過高期望造成了空巢時的極度失望。特別在一些父母和子女溝通頻繁、互動較多的家庭,孩子的離開不僅使生活的重心發生轉移,而且讓家庭突然失去快樂、祥和的氛圍,父母無所適從。 “在家有保姆、出門有車子、老死不相往來”似乎已經成了中高檔封閉小區的鄰里關系寫照,但“獨生子女家庭互相關愛制度”在這里被高度認可,其實也反映了獨生子女空巢家庭對自己老年生活狀態的思考。 統計 大連60歲以上老人超百萬 大連市早在1987年,就先于全國13年進入老齡化城市行列。 對獨生子女家庭來說,晚年從子女那里得到的支撐和支持會少,一旦唯一的兒女“不孝”,晚年就會面臨最大的贍養風險,這是無法避免的。在“421”結構的家庭模式中,不但對子女提出更高的經濟要求,還提出了更高的道德要求。 大連市民政局公布,大連市早在1987年,就先于全國13年進入老齡化城市行列。截至去年底,全市共有60歲以上老年人101.6萬人,占人口總數的17.4%。其中,65歲以上老年人74.7萬人,占人口總數的12.94%;90周歲至99周歲高齡人口達2.4萬人,百歲老人442人,居全省首位。大連市老齡化呈現老年人口基數大、老齡化速度快和“未富先老”等突出特點,老齡事業發展面臨嚴峻形勢。 (首席記者 辛敏娟 記者 齊芳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