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0月17日電 特稿:探尋全球主要經濟體轉變發展方式之路 ????新華社記者 ????對于中國經濟而言,2010年非同尋常,在“十一五”收官之際,“十二五”即將開啟。接下來又一個五年中,中國經濟將面臨如何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重大挑戰。 ????環顧全球,從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美國到歐洲經濟巨擘德國,從中國近鄰日本到遠在南美洲的巴西,這些國家在各自的發展道路上,都曾面臨如何轉變發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重溫美國、德國、日本和巴西的經濟發展史,也可以為中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供一定借鑒。 ????創新引領發展 ????翻開世界近代史不難發現,一個國家要想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脫穎而出,往往需要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改變其原有的發展方式,進而“開時代之先河”,由落后走向領先。 ????18世紀60年代,英國憑借蒸汽機的應用引領了第一次工業革命,建立起“日不落帝國”。19世紀最后30年,美國和德國后來居上,以電氣設備、內燃機和飛機等發明和應用為先導,主導了第二次工業革命,在經濟和科技方面趕超老牌資本主義國家。 ????20世紀四五十年代以來,第三次科技革命產生了一大批新興工業,新材料、新能源、信息技術和生物科技獲得重大發展,人類進入信息時代。美國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借助資本市場創新和全球化,掌控世界經濟新制高點,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 ????據美國商務部負責知識產權的官員戴維卡波斯介紹,美國一直將科學及技術創新視為國家經濟未來發展的關鍵。美國產業新技術和產品服務的誕生都離不開科研創新。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美國經濟增長有75%來自產業創新和技術革新。從1990年到2007年,創新產業的工資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5倍。 ????以制造業立國的德國,也非常重視科技進步和創新。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德國制造業迅速崛起,并以其技術精湛在世界上享有盛譽,迅速在全球確立了“德國制造”的響亮名聲。在長達幾十年的時間里,德國以制造業為主導的出口在規模上一度長期位居世界第一。 ????毫無疑問,中國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過程中,也必須同樣高度重視科技進步和創新的作用。 轉型化危為機 ????1945年德國戰敗后,進入柏林的一名美國記者這樣描述當時的柏林:“柏林什么也沒有剩下。沒有住宅,沒有商店,沒有運輸,沒有政府建筑物。柏林僅僅是一個碎磚破瓦堆積如山的地理位置。”而今,德國已重返世界經濟強國之列。 ????從殘破到中興,從危機到生機,戰后德國的“華麗”轉身之路印證了“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這一中國古訓。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德國在反思戰爭教訓的同時重建家園。有識之士認為,傳統的英美自由競爭的工業資本主義模式,不能解決德國戰后社會經濟發展所面臨的問題。社會市場經濟模式成為學界和政界的共同選擇。隨后,政府以貨幣改革為先導,將市場經濟、宏觀調控和社會保障等通盤考慮,開始整個社會經濟體制的重塑和轉型。 ????事實證明,社會市場經濟模式使德國遠離戰爭、實現長治久安。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成為聯邦德國經濟增長速度最快時期,西德經濟先后超過法國和英國。這一模式也為國家統一后的經濟平穩過渡作出了重要貢獻。 ????縱觀日本戰后經濟高速發展歷程,因勢利導推動產業調整功不可沒。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是日本經濟穩定增長期,也是產業結構升級換代和技術創新期。 ????隨著經濟實力、科技水平和產品競爭力不斷提高,日本與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的貿易摩擦不斷加劇。發達國家于1985年簽署的“廣場協議”迫使日元大幅升值。在此背景下,日本企業加快科技創新和向包括美國在內的海外轉移生產基地的步伐,進一步提高了在節能環保、汽車和家電等領域的優勢。 ????對于中國而言,本輪國際金融危機同樣包含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歷史機遇,而歷史上德國和日本在轉型中化危為機的經驗值得參考。 ????促進包容增長 ????所謂包容性增長,強調的是社會公平合理地分享經濟增長成果,其核心要義是消除貧困者所面臨的社會排斥,實現機會平等和公平參與。 ????德國社會市場經濟模式將追求公平與公正作為一大宗旨。在完成從戰爭經濟向和平經濟的轉型中,德國建立起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在分配制度上通過政府干預以更好地克服收入和權力分配上的不公平。 ????二戰后,德國對戰前養老保險、疾病保險和失業保險制度等進行廣泛改革,聯邦議院頒布一系列法律和法令。據不完全統計,在上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的20多年間,德國在社會保障方面頒布的法律就有10多部。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一方面促進了勞動力質量提高,另一方面也創造了安定的經濟發展環境。 ????德國推動社會公平的另一個重要創舉,就是在整個社會制度層面實現企業勞方和資方共同治理。政府賦予職工參與企業某些決策的權利,還鼓勵職工持有本企業股份。作為企業主要監督機構的監事會,其成員也由人數相當的勞資雙方代表共同組成。 ????在巴西,勞工黨政府在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采取一系列有利于窮人的經濟政策,比如“零饑餓”計劃。根據這一計劃,巴西專門成立社會發展與反饑餓部,負責實施家庭救助金計劃,給65歲以上老人和殘疾人提供社會救濟和最低生活保障,并向所有貧困人口提供食品。 ????2009年社會發展與反饑餓部預算達到創紀錄的120億美元。巴西勞動和社會研究所發布的數據顯示,從2004年至2008年,巴西有近3000萬人脫貧,貧困率從33.2%降至22.9%。 ????從全球主要經濟體的歷史經驗看,包容性增長對于社會和諧以及長治久安十分重要,而對于這一點,中國已有充分認識。 ????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9月中旬在第五屆亞太經合組織人力資源開發部長級會議開幕式上說,實現包容性增長,根本目的是讓經濟全球化和經濟發展成果惠及所有國家和地區、惠及所有人群,在可持續發展中實現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經濟發展、國民幸福,是世界各國追求的共同目標。在此方面,中國可以借鑒世界,世界也可以借鑒中國。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探索中,中國和世界完全可以相互學習、共同發展。(執筆記者劉云非,參與記者陳威華、趙焱、朱諸、劉浩遠、郇公弟) |
上一篇:從改善民生看十二五發展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