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經五年華麗轉身,青島制造業的“十一五”足夠精彩。 “十一五”期間,全市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20%以上;截至今年9月份,全市工業經濟綜合效益指數達到263.8,比2005年提高90.8個點。這其中,制造業成為推動全市經濟健康持續增長的絕對主角,家電電子、汽車機車、船舶海工等重點產業累計實現產值占到全市工業的80%以上。2006年首次 “中國制造業最具競爭力城市”評選,今年第一批“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評選,青島均以強勁實力入圍,表明我市制造業在集群化、高端化、低碳化的新型工業化道路上漸行漸遠。 大調整、大升級的轉型之路 五年來,青島制造業走過了一條大調整、大升級的轉型之路。“青島制造業保持健康快速發展,原因在于市委市政府抓住全球產業轉移的重要機遇,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堅定不移地轉方式、調結構,由此推動了適應低碳經濟要求的先進制造業集群化速度不斷加快,并且大踏步地邁向高端。”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主任項陽青說。 為推動制造業向集群化、高端化加快發展,我市針對自身產業實際,加快實施轉型升級戰略,逐步確立了重點發展家電電子、石化化工、汽車機車、船舶海洋工程、紡織服裝、食品飲料、機械鋼鐵等七大產業,和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節能環保、信息技術等五大新興產業,由此構筑起“7+5”產業發展格局,并確定了“主導產業抓集群、傳統產業抓升級、新興產業抓規模”的推進思路,從而明確了全市工業產業定位和產業選擇,使青島制造業步入加速發展的快車道。 一個核心項目可以帶動一個產業,延伸出一條價值鏈,擴展成一片產業群,構筑起一個產業基地,這是我市近年發展、提升制造業的成功經驗。市經信委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 2005年以來,我市緊盯“7+5”等重點產業的大項目,加大政策性資金扶持,強化項目跟蹤服務力度,先后使一大批來自國內外的制造業大項目成功落地。其中,齊耀瓦錫蘭船用柴油機、賽輪股份1000萬條高性能轎車子午胎、上汽通用五菱35萬臺發動機、海西重工大型船用柴油機曲軸等217個項目投產,完成投資566億元,帶動工業增量超過1000億元。在此期間,麗東化工、千萬噸大煉油、上汽通用五菱青島分公司、海西灣造修船基地等重大項目也相繼竣工投產。 市經信委提供的統計數字顯示,在短短五年的時間里,青島制造業的總量通過集群化發展急劇變大。(下轉第十版) (上接第一版)其中,家電電子產業今年實現產值將是2005年的1.6倍,年均增長9.6%;石化化工產業今年實現產值將是2005年的3.7倍,年均增長29.8%;汽車機車產業是2005年的6.3倍,年均增長44.5%;船舶海工產業是2005年的3.6倍,年均增長29%;紡織服裝產業是2005年的2.3倍,年均增長18.2%;食品飲料產業是2005年的2.5倍,年均增長19.6%;機械鋼鐵產業是2005年的3.1倍,年均增長25.3%。 不僅如此,圍繞制造業實施的結構大調整,全面促進了我市工業優化升級。為推動制造業中的老企業加快轉型升級,我市自2008年以來,全面啟動老城區企業搬遷改造,兩年多來,以重汽專用汽車、青紡聯集團旗下的八棉和六棉、雙桃精化、海晶化工等大企業集團為代表,累計有54戶企業陸續啟動搬遷改造,這些企業搬遷以后,將全部實現裝備、技術、產品的大升級。目前,我市輕重工業產值之比,已由2005年的49.1:50.9,調整到39.7:60.3,工業結構由輕向重轉化,產業鏈條進一步拉長。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原本在我市極為孱弱的裝備制造業,通過結構調整近年飛速發展,以汽車及零部件、機車、船舶海工裝備、通用機械設備、專用機械設備、輸配電設備、電線電纜、電站鍋爐設備、金屬制品等為代表的裝備制造業,如今已經成為全市工業經濟的支柱產業,2009年實現總產值4100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44.5%。 總量、質量兼顧,加快邁向高端 “青島制造業要成為拉動全市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強大引擎,必須做到總量與質量兼顧。所謂總量就是規模,要在集群化發展的過程中不斷擴大產業量級。同時,還要極其注重發展質量,加快從產業低端向高端演變。 ”項陽青說。 據記者了解,為推動制造業盡快實現高端化發展,我市創新實施定向招商,抓住國內外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轉移機遇,定向引進一批科技含量高、帶動作用大、市場前景與經濟效益好的高端產業和產業關鍵技術項目。目前,全市已有總投資982億元的89個項目落地,占項目總數的63.6%。89個項目中,填補產業空白項目占到近15%,產業高端項目占到近30%,產業鏈缺失環節項目占到近50%。列入重點招商計劃、總投資301億元的34個新興產業項目,14個在建或竣工,其中美國莊明核電裝備項目簽約落地,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3.0MW風電機組開始產業化運行,正在研制的5.0MW風電機組打破了發達國家的技術壟斷。 這些定向招商項目的陸續引進和投產,使我市制造業的產業層次大大提升、產業集中度大為增強、產業鏈條不斷完善。 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相關企業的技術水平和創新能力突飛猛進。根據記者掌握的情況,五年來,我市在制造業領域大力推進技術改造和自主創新,重點推進總投資280億元的390個技術改造項目,目前已投產46個,這些項目全部投產后,將新增銷售收入1065億元,核心競爭力大大增強。我市還出臺一系列措施,包括建立技術創新項目庫、幫助企業充分利用研發費加計扣除政策等,促使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斷提升。 “十一五”期間,我市累計有7家企業的技術中心獲國家認定,在計劃單列市中居首位;2009年,全市192家重點企業的科技活動經費支出額較 2005年增長16.3%,專利申請較2005年增長46.7%,發明專利申請較2005年增長50%。 項陽青表示,先進制造業在新型工業化背景下的鮮明特征,就是不斷實現高端化、低碳化發展。為使制造業加快向高端化、低碳化升級,我市近年來大力推動企業清潔生產和發展循環經濟,“十一五”期間完成清潔生產企業審核386戶,占全省總數的50%以上。與此同時,我市加快“兩化融合”的推進力度,用信息化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轉變工業發展方式。目前,全市已經形成100個“兩化融合”示范企業和示范項目,同時,青島還躋身全國8個“兩化融合”試驗區和全國首批“三網融合”試點城市。 五年來的實踐證明,“兩化融合”對我市制造業的提升立竿見影,并且影響深遠。目前,全市傳統工業企業95%的信息技術裝備達到國內先進水平,重點行業的骨干企業生產裝備自動化和半自動化率達到80%以上,先進控制技術在流程型生產企業中的應用普及率達90%以上,并在重點領域的關鍵技術上陸續取得新突破,推動全市制造業不斷向集群化、高端化、低碳化挺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