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個月到市博物館出席活動的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文廣新局局長姜正軒遭遇了一次意外的堵車,堵車的地點就在博物館的大門口,熙攘的人群封住了車路,但此情此景卻令這位城市文化主管部門的 “當家人”內心充滿了喜悅。在過去的五年間,作為城市重要公共文化設施的博物館從門庭冷落到每日固定數百人的客流,正逐漸擺脫人們對其展覽內容單一的成見與詬病。姜正軒認為,城市公共文化設施以及基層公共文化設施的建設和使用,正是城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構建的一個直觀的參照,擁堵在市博物館的人群就是過去5年青島城區公共文化服務水平不斷升級的一個直接映證。 城區公共文化設施服務全面升級 如果將過去5年間的青島城區公共文化設施的使用率用一個坐標圖來顯示,它無疑將是一條由低到高不斷上升的曲線。歷史性的轉折點出現在2008年,從這一年4月開始,我市先后有42處公共博物館(紀念館)、公共圖書館和群眾藝術(文化)館以及美術館免費向公眾開放,免費開放帶來了平均20%以上的客流量的增長,也促動了這些公共文化設施的服務升級。 市博物館館長劉元鳴認為,作為地區重要的公共文化設施的博物館,必須針對不同觀眾群體,多角度、多層次、多方位地挖掘展示其地方特色文化,以此來加強與社會的互動和交流。免費后,市博物館創新推出了“當代藝術空間”“奇趣互動空間”“精品鑒賞空間”三個特色項目,將青島民俗、民間手工藝,以及代表性的展品重新編排設置,與參觀者互動,服務內容的升級不僅贏得了人氣,還使博物館在國際博物館協會大會上聲名雀起,贏得了同行的贊譽。 市群藝館和市圖書館也以具有廣泛參與性的文化活動、藝術培訓及講座,成為城區市民周末必到的文化活動中心;新近加入免費行列的市美術館,也不斷創新展覽形式,拉近藝術與普通市民的距離,此前他們在陶藝展上開設的陶藝課,在攝影展上舉行的音樂會,都吸引了更多的市民參與其中,分享藝術,也使公共文化服務覆蓋到了更廣大的城市群體。 城鄉基層公共文化設施趨于完善 更大的變化與更廣泛的覆蓋來自基層,尤其是鄉村。市群藝館館長王潔告訴記者,以往和同事們到各區市開展群眾文化輔導工作,常常沒有固定的地方來組織規模較大的培訓輔導活動,只能分批次進行。現在,市內各區文化館的面積全部在3000平方米以上,達到國家一級館的標準;周邊縣市的文化館的面積也都在700平方米到1000平方米之間,社區及村鎮幾乎也都建有自己文化活動中心。 從2005年到2008年三年間,青島共投資4.64億元,用于改擴建了167處街道社區文化中心、84處鎮綜合文化站和3600處村文化活動室。不僅實現了“縣縣有兩館、鎮鎮有文化站”的目標,而且在全國提前兩年實現了文化部提出的“村村有文化活動室”的目標。這些延伸到最基層的舞臺,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就有參與與觀賞文藝演出的平臺,王潔和到鄉鎮培訓地方文藝骨干的群文輔導團的成員們于是能夠將培訓的覆蓋面拓展得更大,甚至直接將培訓班開進農村文化大院或村文化活動室,使更多村民的舞臺夢得以實現。 公共文化服務內容規模拓展 以基層公共文化設施為載體,青島在全國率先推出了文化部的文化信息網絡資源與本土的數字電視、農村黨員遠程教育、農村中小學遠程教育、本土政務網的“五連線”模式:通過設在社區和鎮村的文化活動中心或活動室,就能同時獲取上述的五種網絡資源。這一模式也成為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規模化推進的范本。 這些基層公共文化設施與大力興建的城鄉文化廣場,也為不斷豐富的群眾公益文化活動提供了空間。這其中最能體現公共文化服務規模與覆蓋率的是一年一度的“歡樂大家庭”社區文化藝術節和“大地歡歌”農村文化藝術節的舉辦。而此外,每年全市專業文藝院團的公益文藝演出就達1000多場。 同時由市文廣新局組織實施的“益民圖書工程”也將愈千個農家書屋、社區書屋、新市民流動書屋開到不同群體的家門口,同時提供給他們的還有專門策劃推出的實用系列圖書。這些書屋與已經趨于完善的城鄉四級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絡相呼應,與“一村一月一場電影”的農村電影放映工程相匹配,共同拓展了惠及基層百姓的城鄉公共文化服務的內容與規模。 |
上一篇:五年引進10萬優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