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十一五”期間,青島取得的輝煌成就不僅體現在經濟領域的跨越發展,同樣體現在城市精神家園的和諧充盈。 “微塵”引領城市良心 “他來自人群,像一粒塵土,微薄、微細、微乎其微,尋找不到,又隨處可見。他自認渺小,卻塑造了偉大,這不是一個人的名字,這是一座城市的良心。”這是2006年在“感動中國”頒獎晚會現場對十大感動中國人物“微塵”的頒獎詞。從一位捐款不留姓名的普通市民擴散成一個愛心群體,擴展成一個關愛他人的愛心符號,到現在成為一個散發無限青春活力的公益品牌,一路走來,微塵精神沒有隨時間的流逝而消磨,反而不斷地凝聚、衍生、延續。 2008年,青島將“微塵”的事跡搬上了銀幕,唐國強、倪萍、夏雨、黃曉明等45位青島籍影視演員參加演出,所有演員不計報酬,真情詮釋和宣傳“微塵”精神,電影《尋找微塵》自上映以來先后展演400多場,觀眾達80多萬人,并獲得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 過去五年,青島連續開展了“感動青島”十佳道德模范評選活動,市民廣泛參與評選出自己心目中的“十佳”人物,并通過新聞媒體、巡回宣講、文藝演出等多種形式,大張旗鼓地宣傳“十佳”人物的先進事跡。由此,青島市民一次次被這樣的平凡人感動:用心盡孝以臨終關懷為事業的譚美青,臨危不懼勇斗歹徒的張濤,心系子弟兵的軍媽媽郭勝蘭,領養聾啞孤兒、彰顯慈母情懷的王豐玉,身殘樂觀為民、熱心奉獻社會的曲建和,背母求學的90后女孩孫莎莎……這些生活在我們身邊的普通人一次次用自己的愛心、樂觀、勇敢、奉獻、堅持與擔當,為我們詮釋了人性的美好,演繹了道德的高尚,為市民點亮了一盞盞“心靈之燈”。 主題教育活動澆灌精神家園 這是一個變革的時代,這是一個偉大的時代,這是一個同樣需要偉大精神指引的時代。如何像感動我們的“鐵血艇長”蔡一清那樣燈紅酒綠不迷茫、人潮洶涌有方向?青島緊扣時代脈搏,擲地有聲地提出了“四心工程”——弘揚仁愛之心、樹立誠信之心、倡導孝敬之心、增強責任之心。 愛心、誠心、孝心、責任心,這些樸素的道德標準,為青島的精神家園注入了清澈的泉水,也推動更多的青島人從善如流:無論是熱血奉獻真情、無償獻血連續多年全國領先,還是關鍵時刻挺身而出、見義勇為蔚然成風;無論是汶川地震、玉樹地震青島人古道熱腸、用愛心凝聚力量,還是行走在街頭的300多輛“紅飄帶”出租車、在雨天撐起的那把“愛心傘”,都成了“四心工程”實施成效最好的闡釋。 與此同時,“文明贏得尊重”大合唱、道德模范宣講團、百萬市民共簽文明公約、社區文化大舞臺等活動,更是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市民參加,在一次次的活動中,市民從中受到教育得到啟發。 文明灑落在城市的每個角落 一個城市的文明程度到底如何,關鍵是要看這個城市的主人——市民。在過去的五年中,經過了奧帆賽與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洗禮,這座城市的每個主人,都成為了文明的使者。市民文明素質的提升,成了過去五年中青島最溫馨美好的亮點,文明灑落在青島的每個角落—— 在景點,每個周末“綠飄帶”志愿服務隊都會在棧橋、五四廣場等景點向游人提供導游、應急服務,累計服務人數達上萬人次; 在社區,現年78歲的王淑珍老人每天堅持上街“盯防”不衛生的細節,煙頭、紙花和零碎垃圾都不放過;而與王淑珍老人一樣的社區居民,幾乎在每個社區都能找出幾個甚至十幾個; 在鄉村,“笑姐”愛心助殘隊在五年間足跡遍布青島12個區市337個街道鄉鎮,為3724戶殘疾人特困家庭送去溫暖,把愛與關懷寫滿鄉間; 在路上,“車讓人、車讓車、人讓車”的情況隨處可見,人與車之間形成了最好的交響曲; 在窗口,“微笑服務”、“高效服務”已經成為共識,窗口成了展示文明的靚麗風景…… 正如全國文明城市測評組留下的評語一樣,“市民熱情、文明、友好的表現給我們留下了美好的回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