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座城市衛生事業發展水平如何,群眾健康指標是最有力的例證。2009年,全市居民人均期望壽命達到79.99歲,嬰兒死亡率從 “十五”期間的5.63‰下降到3.48‰,孕產婦死亡率從“十五”期間的13.75∕10萬下降到9.09∕10萬。三項指標均達到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平均水平。 市衛生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十一五”期間全市財政安排衛生事業資金63億元,是“十五”的3倍多,特別是醫療保障和衛生重點建設項目資金增長顯著,新農合人均籌資水平從 “十五”末的30元提高到了161.53元,住院補償比例從“十五”末的30%提高到47%,居民醫療衛生服務利用狀況顯著改善,群眾看病就醫問題得到緩解。 看病貴看病難悄然改變 去年4月開始,“新醫改”逐漸成為流行于街頭巷尾的熱點話題,深受看病就醫問題困擾的廣大群眾,對此次醫改寄予了極大的期盼。時至今日,“新醫改”已起航一年有余,隨著醫改五項任務的穩步推進,我們欣喜地發現,“看病貴、看病難”正在悄然改變。 走進中山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映入眼簾的不再是昔日的擁擠和破舊。在精心裝飾的輸液室內,十幾位居民正在一邊看電視,一邊輸液。過去,由于醫療資源分配不合理,“大醫院吃不了,小醫院吃不飽”,導致“看病難”問題突出。如今,依靠軟硬件的提升,基層衛生機構已能夠吸引并留住患者的心。 “現在有病不像以前那樣發愁了!”近日,在即墨市靈山鎮衛生院,家住王疃村的王心芳感慨地說。王心芳今年75歲了,患有慢性支氣管炎,在衛生院住了10天,床位費加上醫藥費總共花了2400元,新農合報銷以后,自己只拿了900多元。 緩解“看病貴”,一是靠新農合及城鎮職工、居民醫保為群眾“增保”。截至今年10月底,新農合已為189.14萬人次參合農民報銷醫藥費用50055.87萬元,補償萬元以上的有20639人次;二是靠國家基本藥物制度為群眾“減負”。今年3月15日起,196處政府舉辦的基層醫療機構所有藥品實行零差率銷售,門急診次均藥費下降30%左右,群眾看病負擔進一步減輕。 這種改變,從數據上看,也許更為直觀: ——截至今年9月底,全市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總人數達到320.7萬人,新農合參合人數達到494.9萬人,參合率達到99.9%。城鎮居民醫保、新農合人均財政補助標準達到了120元以上,最高支付限額提高到人均純收入的6倍。 ——截至今年9月底,全市基本藥物目錄藥品總體價格水平比實施前平均降低了約35%,基層醫療機構門診量122萬人,比去年同期增長約21.7%。 建立覆蓋城鄉的醫療服務體系 “過去五年,青島衛生事業取得的巨大成就,一個是覆蓋城鄉的醫療服務體系更加完善,另一個是覆蓋全民的醫療保障機制完全建立。 ”市衛生局有關負責人表示。 “十一五”期間,全市累計投資40余億元,用于市立醫院東院區門診病房綜合樓、國醫堂、市中心醫院病房樓、市婦女兒童醫院等重大衛生新建、擴建項目,還對97個鎮衛生院、60個社區衛生機構、4000余個村衛生室等基層醫療機構實施了標準化建設,使市、區、鎮、村四級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初步建立。 破解“看病難”,人才是關鍵。近年來,城市二級以上醫療機構對口支援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機制已經形成,衛生人才隊伍建設全面提速,培訓規范化住院醫師4100人、衛生院骨干1100人次、鄉村醫生3.5萬人次、社區衛生人員3500人次。 “新醫改”的陽光還普照到了基層醫務人員身上。 “我在衛生院當了10年院長,以前整天考慮怎么賺錢給職工發工資,現在工資由政府發,我們的任務就是努力提高服務質量。 ”即墨靈山鎮衛生院院長劉振杰說。公共衛生對于將疾病預防控制關口前移,實現群眾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不得大病有重要意義。2009年11月,我市啟動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截至今年9月底,全市已建立規范化居民健康檔案500萬份,建檔率達到58%。15歲以下人群補種乙肝疫苗項目完成2.97萬人,貧困白內障患者復明工程完成手術2139例,農村婦女“兩癌”檢查項目各完成12.4萬余人,無害化衛生廁所改造完成3.4萬戶。 “十一五”期間,全市公共衛生長效機制建設進一步完善,疾病防控和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不斷增強。全市甲乙類傳染病發病率控制在112.17-117.65∕10萬之間,手足口病無死亡病例發生,甲型H1N1流感重癥病例得到有效救治。 |